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每年6.8萬人「孤獨死」,日本老年人的殘酷臨終

2024-06-13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據日本【朝日新聞】,今年1月至3月,日本已有約2.1萬人「孤獨死」。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約占80%。據日本政府推測,今年全年65歲以上的「孤獨死」人數或達6.8萬人。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逐年嚴峻,日本政府和相關組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試圖緩解現狀。那麽,「孤獨死」在這兩年有哪些新的趨勢呢?我們能從中借鑒什麽樣的經驗?



文|琪官

「杯水車薪」的防止舉措

在日本,「孤獨死」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進入21世紀之後,「孤獨死」更是成為日本社會的一大頑疾,為了改善這個「世紀難題」,2021年,日本成為繼英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任命孤立·孤獨擔當大臣、設立內閣官房孤獨·孤立對策擔當室的國家。今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孤獨·孤立對策推進法】,電視台也經常做「孤獨死」的專題報道……

除了國家層面的努力,在日本各地,小到村莊市鎮,也形成了一套詳細周到、因地制宜的「孤獨死」防止體系。 比如,福島縣的會津若松市警察署已和當地電力、天然氣、自來水、郵局、牛奶派送公司等24個組織簽訂協定,共同建立了「孤獨死防止等社會網路」,如若發現獨居者門口的報紙、牛奶、信件未取,電表水表未動或電燈晝夜不關,衣物久晾不收等異常現象,相關人員便會與當地警方取得聯系,前往確認獨居者的安否。

【漫長的告別】劇照

在這種社會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日本民眾也形成了一種「防患於未然」的安危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著互相留意的互助常態。 我在日本求學期間曾在一家咖啡店打工,常客中有不少附近的獨居老人。一位八十多歲的獨居老人每天早晚都要騎車來店裏喝咖啡,有一段時間,老人連續一個多星期沒出現,店長便擔心了起來,立刻前往他的住所檢視,得知老人只是騎車摔斷了腿,這才安心。

除了防範孤獨死的物理措施,還有一些地方推出了應對孤獨的心理療法。 兵庫縣南淡路市為了消減獨居者用餐時的孤寂感,推出了「VR陪吃」的體驗計畫。當你獨自用餐時,只要帶上特制的VR眼鏡,便會有一位和藹和親的老奶奶出現在眼前,準備了一桌豐盛的美食,對著鏡頭噓寒問暖,讓人有一種回家的治愈感。若想體驗大家庭一起用餐時的溫馨場面,VR眼鏡也能實作。據日本北星學園大學中田龍三郎準教授針對高齡者和大學生進行的調查數據顯示,與VR中和藹的老奶奶一起進食,的確會使獨居者在用餐時更容易感到心情愉悅。

【人生果實】劇照

在獨居者眾多的大都市裏,也經常會有為了消除孤獨舉辦的活動。東京涉谷區就會定期舉行「獨居者聚餐會」,增加獨居者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東京江東區設定了高齡者救急通報系統……

醫學博士長尾和宏於2017年出版了【男人的孤獨死】一書(『男の孤獨死』,ブックマン社),為男性列出了諸多規避「孤獨死」風險的日常舉措。例如:平日裏就算沒事,也要與至少三個人保持頻繁聯系;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多去附近的小酒館交友;過了60歲,就丟掉所謂的「男性氣概」和自尊心;積極追求「黃昏戀」;勤於打掃;給自己定下每天與10人對話的目標等等。 這些舉措雖然看似瑣碎尋常,但卻是他們提高生活熱情、充實精神生活、與社會保持連結的有效方式。

【家族之苦】劇照

盡管日本各界都在為解決「孤獨死」難題做出努力,花費大量的社會資源試圖阻止或減緩不斷上升的「孤獨死」趨勢,但從歷年的數據來看,這些舉措似乎只是杯水車薪,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為何日本男性更容易「孤獨死」?

日本短期少額保險協會自2016年起,每年釋出【孤獨死現狀報告】,至今年一月已經釋出至第八回。雖然報告數據的物件僅為加入短期少額保險的「孤獨死」死者,但卻從死者年齡、性別、被發現日數、死因等各個維度進行分析,極具代表性。

首先,對比每年「孤獨死」的男女比例,會驚人地發現此比例一直維持在8:2左右,且有逐年偏重的傾向。根據日本內閣府最新釋出的【高齡社會白書】顯示,至2022年10月1日止,日本老齡率(65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了29.0%,位居世界首位,其中高齡男女比約為3:4,與下表「孤獨死」8:2的男女比例完全不成正比(下表雖為所有年齡段「孤獨死」的男女比,但其中65歲以上高齡者比例占據大半,具有代表性), 不禁令人好奇,為何日本高齡男性更易「孤獨死」呢?

日本短期少額參保者「孤獨死」男女人數及比例表(作者根據歷年報告書統計而成)

這首先還是得從日本根深蒂固的男權社會結構談起。 日本至今仍保持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運作模式,女性結婚後,不但要依據法律改隨夫姓,很多女性都會主動或被迫放棄原本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因而作為整個家庭唯一經濟來源的丈夫在家便有了絕對的話語權,幾十年如一日,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被好生伺候的生活。

【家族之苦】劇照

就像山田洋次電影【家族之苦】中,人到老年終於忍無可忍決定離婚的老太太一樣,日本大多全職家庭主婦都長期過著委曲求全、唯唯諾諾的隱忍生活。 長此 以往,男性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對妻子產生了一種隱形依賴性。一旦分居、離婚或者女方離世,很多男性便會陷入生活難以自理的困窘境地,甚至可能連怎麽開煤氣都不知道。 因而巨大的生活落差使得他們更容易老無所依,相反的是,擁有幾十年家庭主婦經歷的女性,即使老後一個人生活,也常常可以將生活打理地井井有條。

此外,因為男性大多過著每天早出晚歸的「社會人」生活,與鄰裏社群的交流微乎其微,因而與周圍的社會連結度遠不及女性。 而且退休之後,之前在職場上過慣了頤指氣使的生活的男人們,突然失去了社會身份,一時難以完成心理上的轉變。在生活中即使遇到了什麽困難,也很難放下身段向周圍尋求幫助,認為這是「失真自尊和男性氣質的行為」,加之社交性的社會活動大幅減少,很容易產生不再被社會需要的「存在主義危機」,因此漸漸過上形單影只的生活亦或是被孤立出社會的日本男性不在少數。中田秀夫的影片【無用之人】,就很形象地描繪了日本男性退休之後所面臨的各種危機。

【無用之人】劇照

而父權社會模式導致的另一個問題便是日本父親與子女的關系親密度遠不及母親。 當然了,這並不是日本特有的現象,「俄狄浦斯情結」一直都是人類社會殘留至今最為原始的共性情結。據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Rin Reczek教授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接受長期調查的年輕成年人中,有26%的人曾與父親一度或永久斷絕關系,而與母親斷絕關系的比例僅為6.3%。日本雖未有相關的調查研究, 但父權社會的男性霸權再加上東亞男性對於情感表達的吝嗇,這一數據可能不會比美國好多少。

孩子成長期間父親缺位、與母親相處時間較長,再加上如若夫妻離婚(根據日本厚生省【2022年「關於離婚統計」概況】的統計數據,現在日本的離婚率高達32%,即每三對結婚者中就有一對最後選擇了離婚),因日本在對於子女撫養權的爭奪上遵循「母性優先原則」,離婚後母親獲得子女撫養權的比例高達80%。因而上述總總,都導致了日本「父子/女關系」遠不及「母子/女關系」密切, 步入老年的獨居男性受到子女的關心和照顧就遠不及女性,妻離子散後,最終一步步走向「孤獨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日本人的「物哀美學」

由於多災少源的地理原因,日本人自古便有一種「活在當下」的緊迫感,經年累月,整個民族早就 形成了一種「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式的國民性,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常常以不給他人造成困惑為首要前提。 相比臨終前吃喝拉撒都要別人協助的窘境,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以自然消長的方式靜靜離世,或許對於生性敏感的日本人(無論男女)來說,是再好不過的離世方式了。

【勿言推理】劇照

對於死,日本人有一套獨特的物哀美學,這也一直滲透到他們的生死觀之中。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份永存」,村上春樹最負盛名的小說【挪威的森林】裏的這句話,可以說是對於日式生死觀的最好詮釋。這也從某個側面解釋了上述【孤獨死現狀報告】背後的原因——「孤獨死」死因中自殺死的比例一直維持在10%上下,而這一數據在日本人全部死因中僅占不到2%(如表2)。

日本「孤獨死」死因中自殺率與日本死亡全原因中自殺率對比( 作者根據歷 年報告書統計而成)

日語中表示一個人生活的用詞的是「一人暮らし」,一個人生活成了獨自欣賞暮色四合之色,雖說淒清了些,卻不乏有幾分物哀美學的滋味。 在人生遲暮階段,看盡人生百景之後,在陷入生活無法自理的境地之前,選擇以自殺的方式離世,看似殘忍,可能卻符合一些日本人獨特的生命哲學。日本著名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在其著作【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一書中直言「孤獨死並不可怕」,作為一個獨居的老人,她甚至希望以身作則推廣「在家獨自臨終@上野千鶴子」。

日本女性搞笑藝人伊藤麻子曾在日本綜藝節目中說過的一段話:「日本には花鳥風月という言葉ある」「最初は花にいく、ちょっと経つと鳥をかわいがる、次に風を感じる、最後は月をみて死んでいく」(日本有「花鳥風月」的說法,最初會喜歡花兒,隨著時間 的流逝,慢慢會感到鳥兒的可愛之處,接著便是感受到了風,最後看著月亮死去。)很多日本人似乎用盡一生都在詮釋「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句話的真諦。從這個角度來看, 「孤獨死」對他們來說,或許成了一種選擇。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 同同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