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北京的雷暴和五月底的強對流天氣,給了很多親歷者以強烈刺激。清華園被連根拔起的大樹,突襲豐台的13級大風,以及央視樓頂懸垂而下、在風中飄蕩的「蜘蛛人」,讓較少經歷此類極端天氣的北方人,親身體會到了它驚人的破壞力。此外,英國雷丁大學氣象科學家保羅·威廉斯指出,因為氣候變暖、大氣溫差更加劇烈,晴空亂流正不斷增多。乘坐飛機遭遇亂流這種險境或許將變得越來越司空見慣。
對地球生態環境和「永續」一詞的關註、擔心,正從多個角度一再被推至每一個人面前。
而「永續」是否只關乎於氣候變遷這一個議題?
其實不然。對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合理管控以及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必然是重中之重。與此同時,為更多人提供平等使用資源的機會;在職場中提供公平、合規的工作和環境;為下一代創造更充足的教育機會和資源等等……也正在匯成一個個沈甸甸的「永續」。
在日常生活的背後,正有人前仆後繼投身「永續」,亦包含螢幕前的你我,無數人在自己的場域內為永續發展和減碳的宏大目標而奔忙。他們如同推著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或以人、或以物、或以行動輸出能量,遏阻全球暖化、守衛世界的良性運轉。
人們常說,一只亞馬遜雨林的蝴蝶扇動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的龍卷風。而在自然與人類社會相互交纏的、異常復雜的系統中,無數人的合力,才有望遏止生態惡化的蝴蝶效應。
我們訪談了智慧化減碳風潮中不同角色的三位行動者,說起來,他們的組合一定程度上恰能對映「人、貨、場」的商業運轉三要素。他們在高速運轉的日常生活背後默默付出,悄然帶起無形又徐徐吹向未來的另一飆風。
她想讓科技減碳
更「旺」一些
螺旋形產線上一排排胖乎乎的旺仔牛奶,緩緩從下層轉到上層,一旦進入下一道工序,速度突然加快,紅罐上的大眼仔演繹出撒歡兒的喜感……精密運轉的流水線和幹凈整潔的廠房,帶來了特別的治愈感。
這裏是旺旺集團的湖南工廠,深深印刻在童年回憶中的紅色旺仔易開罐,正誕生於此。曹永梅向我們解釋道:「我們生產的是‘童年的味道’。而守護童年的味道,靠的是‘追求產品由裏到外的絕對完美’。」
曹永梅2001年入職旺旺,如今已是旺旺集團生產研發群總處長,統籌集團的生產體系、品質體系、研發團隊。
進入大陸市場32年的旺旺,如今在大陸已擁有1033條生產線,超過3500個SKU (最小存貨單位) ,建立了從食品延展到眾多領域的商業王國。集團的生產線上既有服役30余年的「老將」,也有數位化時代的「新生兒」。
擺在旺旺集團面前的,是過往30多年的海量數據。過去的能耗數據統計和分析,依賴大量人工抄表,能耗、碳排放很難看到全貌。因此,旺旺決心投入數位化轉型,希望獲得一雙慧眼,把所有能耗看得清清楚楚,從而更好地節能降耗。
旺旺集團旗下的生產基地——湖南總廠攜手施尼德電氣,建立了一套系統化的能源成本中心管理平台,配備了數位化的眼睛和大腦。在數位化的慧眼之下,各環節打通了「任督二脈」,能源管理的機巧被透視,最佳化營運的思路則更加清晰。
湖南總廠的低碳智慧化的能源管理部署,只是旺旺集團能源數位化轉型的第一步棋。
面對龐大的多中心、多基地型生產營運,如何打通多生產基地的數據孤島、如何讓這盤生產的大棋合縱連橫,旺旺集團已經規劃好接下來面向全國生產基地數位化升級的第二步、第三步……
他希望職教學生的路
再寬一些
人、貨、場被稱為商業成功的三要素。人,是創造主體;貨,不優質,無異於無水之源;場,好的環境是商業交易達成的最終舞台。同理,減碳事業的成功也需要人、貨、場三要素齊備。如果說旺旺代表「場」,那麽廣西水電職院則代表了「人」的要素。
在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中,晚上停電點上蠟燭吃飯和寫作業是家常便飯。但如今再回想,似乎已經很多年沒有這種畫面了——中國現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供應系統和清潔發電體系,2022年,全國使用者平均供電可靠率已高達99.896%。而這一變化,背後有著無數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默默努力。
在工業領域,存在一個「1∶10∶100」的人才結構比,即1個科學家背後應有10個工程師、100個技能人才。這樣的「金字塔」結構,說明了技能人才的「塔基」作用。而這些工程技術人員背後,是職業教育的精心培養。曾有教育部專家指出:職業教育要成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銅腰」和中堅。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下稱「廣西水電職院」) 屬於國家示範性 (骨幹) 高職院校。穿行於廣西水電職院的校園,我們註意到了電力工程學院的「工匠長廊」,上面記錄著歷屆畢業生全國勞模、技術能手等大國工匠的事跡,恰印證著學院為國鑄就堅固「塔基」的堅守。校長李林自豪地解釋道:「高職發揮的作用就是透過那‘100個’高素質技術人才,為我們國家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自2021年開始,廣西水電職院連續三年有學生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一等獎。去年參加全國競賽的三位選手都累瘦了不少,有一位在集訓之後整整掉秤了20斤。而且因為經常要擰螺絲、拉電線,他們年輕的手上磨出了很多老繭,摸上去硬邦邦的。為了向產業一線輸送更多批「100個」高素質人才,廣西水電職院的老師和學生從沒有停下過腳步。
而眾所周知,新技術總是在迅速叠代,隨著「低碳經濟」的蓬勃發展,讓學生們掌握清潔能源、智慧電網的相關知識,成為廣西水電職院的迫切剛需。但學校教育與產業現實之間,總有一段不可忽略的「時差」。如何應對這一挑戰?
所以,向「產業一線」要「答案」,是李林校長給出的重要解決方案之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把學生的培養品質提升上來。」
綜合權衡了當前低碳智慧化的相關理念和技術,李林校長選擇申請施尼德電氣的綠色低碳產教融合計畫,這也是教育部層面推動的第一個中法產教融合計畫。李林介紹道:校企合作後,課程建設得到了充分地最佳化,「我們註重人才培養中的國際化、數位化和綠色化,透過跟施尼德電氣的合作,可以讓學生緊跟國際前沿,從而更好地服務廣大用電企業。」
這是一場「軟硬兼施」的合作。「硬」件指實訓中心,今年9月,全新建設的施尼德電氣智慧配電實訓中心將正式啟用,學生將進入實訓中心開展相應的課程學習,涉及到變配電的智慧運維、綠色電氣裝置、物聯網技術等行業前沿領域。廣西水電職院副校長劉存香笑道:「實訓基地建成之後,校外內的同行常常來參觀學習,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有4輪參觀。我們能涵蓋業內領先技術和先進工藝,既是同行參訪的原因,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底氣。」
「軟」件,不止是學生能力的提升,還有教師教學能力的精進。暑期期間,廣西水電職院將在施尼德電氣合作的實訓基地內,面向全國的高職院校開展師資培訓,讓高職教師掌握當前清潔能源、智慧配電等方面的新理念、新技術,學校與產業前沿的資訊鴻溝被拉平,從整體上提高了職業教育的水平。而來自產業前沿的諸多「大招」,則會透過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統統「反哺」給學生。
「在‘崗-課-賽-證 ( 崗位實訓、課程、競賽、資格證 書 ) ’的模式之下,我們將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的技術型、創新型、與國際接軌的優秀人才。」李林校長為這些學子周密地謀劃著未來。
在與廣西水電職院合作計畫的縮影背後,是施尼德電氣正在發起的多個職業教育計劃。目前,施尼德電氣已經與全國近100所職業院校合作,累計培訓合作學校專任教師1000余人次,而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培育的職業技術學生,累計已經超過10萬人。而每一個在此間成長的學生、教師,都將攜他們掌握的技術能力,在自己的崗位上貢獻「銅腰」之力。
他想把「生態足跡」
減到更低一些
旺旺代表的「場」和廣西水電職院代表的「人」都已進行了低碳智慧轉型。而三要素中,「貨」或者說是「產品」同樣重要。
李濤是施尼德電氣能源管理低壓事業部研發高級技術經理,負責管理綠色產品生態設計的部門和工作。在談及「我們在綠色低碳領域有什麽特別策略」時,他楞了一瞬笑著說:「從技術上來說,有很多。但從我個人來說,好像已經不會把綠色低碳作為‘特別’策略,因為這已經是我在工作生活中的一切,綠色,就是施尼德電氣和我自己的基因。」
隨著對綠色減碳議題研究的深入,李濤的個人生活也變得日益環保。現在,與全家在街頭、海灘撿拾被隨手丟棄的塑膠袋、煙頭、瓶瓶罐罐,已經成了他們家city walk中的保留節目。
在他工程師的工作中,李濤更是不斷琢磨著怎麽把產品及生產的「生態足跡」 (可以反映個人或地區的資源消耗強度,值越高,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 減到更低。他所涉及的綠色設計在產品的研發、生產、運輸、使用、報廢等所有環節中,都融入永續發展目標。
比如小到包裝的細節,施尼德電氣將塑膠封箱膠帶、氣泡袋、泡沫塑膠、纏繞膜等一次性耗材更換為可迴圈利用的包裝材料,確保新產品所用的包裝100%可被回收再利用等等。僅中國區物流中心減少一次性塑膠包裝這些行動,在2022年就幫助施尼德電氣及其客戶減碳超3500噸。
他和同事會在「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當中,尋找低碳、零碳的可能。設計初期,他們會透過一系列的數位化工具,給產品建立一個「數位孿生」——可以將大量早期的試驗和設計環節在數位世界進行,大大減少實際樣品的制作和使用;而在技術快節奏發展的當下,客戶在套用產品期間需要更頻繁的功能叠代,他們采用的模組化設計理念,只需更換一個模組而非完整產品,即可實作功能的增加或升級……在各個環節與套用場景中,都盡可能減少碳排放和廢棄物的產生。
施尼德電氣的永續發展,不僅只涉及本企業,也將上下遊、全產業鏈納入了其中。李濤和團隊會頻繁前往工廠和客戶現場,確認產品的生產環節是否高效合理;在客戶實際使用中,他會考慮操作習慣、技術支持、產品執行等方面的所有細節,力求把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盡可能地延長,把產品的「生態足跡」看得透,降得低。
說起施尼德電氣的歷史,李濤如數家珍:這家1836年創辦於法國的公司,一直對技術方向和市場機遇有著敏銳的「嗅覺」。早在2002年,施尼德電氣便意識到未來風向,將永續發展作為公司的戰略基石。經過二十余年的探索和實踐,已成為低碳經濟的重要實踐者與推動者,到2025年將實作自身營運碳中和,到2050年實作端到端價值鏈的凈零碳排放。
如今,施尼德電氣將「永續」貫穿整個業務體系;同時更致力於幫助上下遊的供應商和夥伴「變綠」,打造一個「綠色朋友圈」。
這種綠色「賦能」,也已被施尼德電氣發展成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這不是在追隨「風口」,而是在創造「風口」。施尼德電氣也把綠色轉型的經驗進行輸出,為企業客製數位化與能源管理方案,自2018年,已經幫助全球使用者累計減少了5.76億噸碳排放,到2025年,減碳的數位預計將達到8億噸,其永續業務相關的「綠色收入」預計將占據總收入的80%——永續發展不會犧牲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商業效益可以兼顧。
在「生態足跡」領域,全球範圍內法規繁多,各國標準有時甚至存在沖突。正因此,施尼德電氣在中國加入了多個產品環境技術類標準組織,至今已參與或主導了35項產品的環境類標準的建立,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綠色設計行業的標準化建設行程。
這些信念和行動是一種影響力,就像風,雖然肉眼不可見,但可以看到風吹動樹梢,掀起浪潮。
點選觀看【風從何處來】
在時代巨輪的轟隆運轉背後,還有很多我們日常「看不見」的人、貨、場,透過各自執行機制,透過不同的buff疊加,創造著各自的影響力,來讓未來更低碳、更美好。他們代表著未來的風向,是當之無愧的「影響力創造者」。只有無數人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讓賴以生存的地球,逐漸被「療愈」。
兒子在李濤的耳濡目染之下,關註極端天氣,關心全球暖化議題,還在學校組織的競賽中成為「環保小達人」;職院學生和教師反復操練清潔電力、智慧配電等相關的技術與能力,為更低碳的未來提供著有力支撐;旺旺集團捍衛著食品安全與綠色生產的第一線,讓智慧、可靠、低碳的理念隨著童年味道,傳遞給每一位消費者……影響力正從近及遠地擴散。
不斷激起的影響力漣漪,勢將在未來越傳越遠。
#說說你身邊的影響力故事#
低碳浪潮翻湧,千行百業,一代又一代的人,正以點滴努力影響著未來。 我們和施尼德電氣中國想邀請您一起感受時代的影響力,成為 #影響力創造者# ,歡迎點選下方圖片分享 自己或身邊人的影響力故事——Ta是誰,為誰,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力?
點選圖片即可參與互動👋
無論宏大還是微小,都值得被看見。 截至6月20日24:00,我們將抽取5位分享優質故事的讀者送出施尼德電氣(中國)提供的精美禮品一份。 🎁
出品人丨
李偉
監制丨 劉剛 宋彥
策劃丨 李君棠
商務制片丨 韋韋
計畫統籌丨 殷佳婷
導演丨
冷澍
制作丨 17 STUDIO
執行導演丨 子容
攝影指導丨 吳宇軒
燈光指導丨 Ak東
美術指導丨 慶喜
制片丨 Stella 阿彥
剪輯丨 張濤、劉皓辰
Online丨 津津
調色丨 黛川文化
混音丨 山禾北人
平面設計丨 DSt.李祺晟
策劃丨 三聯.CREATIVE
監制丨 路瑞海
微信編輯丨 方禾
作者丨 方禾
排版丨 cc
圖片來源丨 施尼德電氣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