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心理咨詢師應當是個人品質、學術知識和助人技巧的結合體。
——心理學家 拉薩·羅斯·卡瓦納
許多人對心理咨詢的初印象是對話交流,因此很多善於傾聽、有積極共情能力的人被認為適合做心理咨詢師。
網路盛傳的推薦副業中也常出現「心理咨詢師」,這讓對做心理咨詢師感興趣的人躍躍欲試,但 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做 、 也不知道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會面對哪些問題 。
與此同時,心理咨詢新手一方面對自身專業能力不太自信, 研究表明,部份心理咨詢師的自我評價偏低 (張愛蓮,2011);另一方面 對高投入、高付出的職業成長之路十分迷茫 ,停在職業發展的岔路口。
走在「心理咨詢師」這條相對「少有人走的路」上,需要更多支持和理解。全面客觀地評估自己的職業潛能,做出合理規劃非常有必要。
那麽,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如何客觀評估自己適不適合做咨詢師呢?
「測一測你適合成為心理咨詢師嗎」
掃碼回復「咨詢師」領取
01
心理咨詢師勝任力
心理咨詢是一種專業要求較高的談話過程,以咨詢師的理論、經驗、技術和素養等專業能力為基礎。
考察心理咨詢師能否勝任咨詢工作,具備為尋求心理幫助的來訪者提供專業咨詢服務的綜合能力,需要衡量其 勝任力 。
勝任力以能力為基礎,是一種專業表現的集合,包含個體內外部綜 合素養 。
樊富瑉(2018)認為勝任力是指 包括能力在內的專業表現 ,也就是專業人員在專業實踐中用以執行特定行為或行為標準的 實踐和理論知識、 認知技能、行為和價值觀的綜合 。
圖片來源:樊富瑉(2018)
而勝任力模型則是勝任力的一種結構,由勝任力的維度和要素組成。
在心理咨詢師勝任特質的定性研究中,勝任力模型被認為由 基準性勝任特 征和 鑒別性勝任特征 組成(吳垠,桑誌萍,2010)。
基準性勝任特征是在心理咨詢師的 普遍特質或基礎素質 ,具有明顯的外在表現,比如知識和技能;鑒別 性勝任特征可以體現心理咨詢師的 個體差異 ,是區分咨詢師專業水平的關鍵 。
近年來勝任力測評廣泛套用,透過勝任力評估的結果可以初步了解咨詢師當前的專業水平,並且 開展勝任力評估有助於促進心理咨詢師的職業發展 (Humphreys et al., 201 8)。
02
全面且客觀的勝任力測評工具
著名心理學家McClelland(1973)開創勝任力研究,他指出人格、智力、價值觀等因素無法完全預測咨詢師的專業程度,主張發掘那些能真正影響工作業績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征。
自此,國內外學者開啟對心理咨詢師勝任力的持續探索,逐漸形成量化標準,並推出勝任力模型和評估工具。
Rodolfa等人(2005)總結前人研究成果,提煉出勝任特質模型,由相關聯系的3個維度共同組成,分別是: 職業技能、勝任能力和專業發 展維度 。
圖片來源:Rodolfa等(2005)
Kaslow等(2008)在其研究中描述了7個核心勝任力特質,即:個體文化差異、基礎知識、法律、倫理、人際交往能力、跨專業合作和政策。
國際最大的心理學組織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基於各類研究釋出了咨詢師基準勝任力模型,包含 6 項能力方面(competency clusters),16 項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y),分別是專業性方面(Professionalism)、關系方面(Relational)、套用方面(Application)、科學方面(Science)、教育方面(Education)、系統方面(Systems)。
從上述各項研究結果可以看出, 勝任力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這樣的外部特征 , 還 包括更深層的內部特質 ,比如彈性、閱歷和經驗等。
為了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提升專業水平,持續成長和發展,我們參考多項經過反復驗證認可的研究,制成勝任力全面評估量表。
測評包含 專業能力、人格特質、職業操守、關系技 能 四大維度13個小維度,幫助你明確與咨詢師職業的匹配度,全方位多視野找準自身定位,並可獲得個人化專屬成長指南。
「測一測你適合成為心理咨詢師嗎」
掃碼回復「咨詢師」領取
希望我們的測評可以幫助你,願你更好地認識自己,及時調整方向和心態,打破暫時困住你的瓶頸,和更多誌趣相投的同行者一同向前。
參考文獻
————————
[1] 樊富瑉. (2018). 心理咨詢師核心能力之我見. 心理學通訊, 1(3), 177-180.
[2]吳垠, & 桑誌芹. (2010). 心理咨詢師勝任特征的定性研究.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4(10), 731-736.
[3]Humphreys, L., Crino, R., & Wilson, I. (2018). The competencies movement: Origin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Clin Psychol, 22(3), 290–299.
[4]Rodolfa, E. , Bent, R. , Eisman, E. , Nelson, P. , Rehm, L. , & Ritchie, P. . (2005). A cube model fo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y educators and regulato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 Practice, 36(4), 347-354.
[5]Kaslow, N. J., Dunn, S. E., & Smith, C. O. (2008). Competencies for psychologists in academic health centers (AHC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Medical Settings, 15(1), 18-27.
作者:寧凝
責編: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