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苦夏日子裏,胡豆就是自貢人的救星

2024-06-03情感

*本文為「三聯美食」原創內容

『到了苦夏,不思飲食,母親就從泡菜壇裏抓出一把泡酸菜,密密切了,菜籽油炒香,摻水,燒沸後放入去殼後的幹胡豆瓣,再加進一坨熟豬油,大火轉小火,直到胡豆瓣煨𤆵,酸辣腥香,飯後酒後最宜。』

作者|陳茂君

胡豆學名蠶豆,大約13世紀傳入中國。中國有「立夏嘗新」之俗,初夏的鮮果時蔬新糧,蠶豆也「忝列其中」。

其實,在川南自貢,嫩胡豆早在立夏前就開始吃了。向陽坡地上的胡豆成熟早, 摘下成熟的豆莢,右手五根手指,一上一下夾住胡豆莢,一使勁,青碧如玉的胡豆粒就從豆莢的絲絨中掉了出來。

宋代有「鹽漬胡豆」,清代袁枚寫「腌芥菜炒胡豆」,汪曾祺則曾贊頌「生吃嫩胡豆」之法,這些我都無緣一試。富順縣老家人覺得嫩胡豆有豆腥味,不好生吃,且會得「黃疸病」,渾身發黃,所以從未聽說過有人生吃嫩胡豆。我生吃過幹胡豆,也不好吃的。

嫩胡豆的吃法

自貢至今嫩胡豆經典吃法是, 嫩胡豆加水煮𤆵(pā),撈出控水;鐵鍋燒熱,下菜籽油煎熟,放點鹽,然後倒入𤆵胡豆翻炒,入味後裝碗上桌,名「燴胡豆」。

紀錄片【風味人間】

用菜籽油煎過的嫩胡豆入口,滿嘴是嫩豆皮的焦香,接著是豆仁的泥軟、粉嫩、鮮香,確也「新嫩莫名」。十余粒燴胡豆已入嘴,還沒來得及喝一口稀飯。

老家有句俗語:「曹操背時遇蔣幹,胡豆背時遇稀飯。」「背時」就是倒黴的意思,前半句大多數人都理解,後半句是說,立夏後,天氣變熱,人們喜食稀飯。此時又正當農忙,稀飯爽口,但不經餓,有了燴胡豆的加持,就耐餓了,所以和稀飯絕配。所以胡豆雖「背時」,但遇上稀飯,於是「走運」了。

說起這句俗語,我又想起一句順口溜:「豌豆吃了光打屁,胡豆吃了屙皮皮。」上世紀七十年代,我下鄉插隊在川南農村,每年都要經歷「春荒」。就是農歷二月間,谷子、紅苕吃完了,麥子還沒收上來,有大約20天,家家農人都缺吃的,過著半饑半飽的日子。

幸好,春荒開始大約一周後,嫩胡豆就可以吃了。中午收工,家家戶戶都去生產隊保管室,領幾公斤嫩胡豆莢、嫩豌豆莢,燴好後,下稀飯,下雜糧糊。

燴胡豆缺油水,胡豆皮又不易消化。於是,春荒時節,農家茅坑裏全都漂浮著一層胡豆殼。而豌豆的蛋白質含量高,吃多了老打屁。這就是那句順口溜的來源,很不雅觀,但是一段特殊歲月的寫照。

胡豆嘴起黑線時就老了, 去殼下熱油鍋,與豆瓣炒一下,摻少量水,下鹽,燜𤆵,收汁起鍋,撒點魚香絲上桌,下稀飯,極爽。這是普通人家的吃法。

如果將鮮胡豆煮熟去殼,放入碓窩中搗成泥,下油鍋翻炒,調成濃稠的羹狀,就成了胡豆羹。加鹽,可下飯;加糖,就成了甜品,小孩尤愛。

待鍋裏的粳米煮開後,放入新鮮的胡豆瓣,或煮成飯或煮成粥,放點熟豬油、毛毛鹽,豆香撲鼻,特開胃。陸遊評價說:「豆粥從來味最長。」

紀錄片【風味人間】

再復雜些的就是素燒胡豆。鮮胡豆剝去外殼,掰成兩瓣;冬菇、冬筍洗凈,切小方片。鍋內化豬油燒至六成熱時,放姜片、蔥節炒香;下香菇片、冬筍片炒香;摻鮮湯燒沸,下胡豆瓣燒𤆵,去掉姜、蔥,放鹽入味,勾薄芡至收汁起鍋,就成了。 素燒胡豆色綠素雅,鹹鮮清淡,軟爛適口,堪稱清歡之味。但制作復雜,一季也難得吃上一兩回。

另一種三鮮燴胡豆不但復雜,而且一般家庭也做不出來。要把熟雞、火腿、玉蘭片均切成指甲片,新鮮胡豆去殼,取瓣入開水中泹一下。炒鍋摻高湯,定味,下雞片、火腿片、筍片、胡豆瓣等,燴至入味後勾薄芡,起鍋裝盤即可。

三鮮燴胡豆色形美觀,清香鹹鮮,美味天成。難度在三鮮配料要少於胡豆瓣,多則喧賓奪主,然而又要達到清香,不易。

鮮胡豆瓣也可同肉炒,如雪菜蠶豆、肉丁蠶豆,據說好吃,我沒吃過。

幹胡豆的吃法

摘完嫩胡豆莢,胡豆葉曬幹後可做豬飼料。再四五天後,胡豆桿桿就枯了,捆起來,挑回家,暴曬一兩天,用搗衣棒敲打豆莢,胡豆粒就掉出來了。胡豆粒再曬一兩天,就成了幹胡豆。

幹胡豆上市,母親總會買了煎點幹胡豆給我們解饞。

鐵鍋燒熱,什麽都不放,就倒入幹胡豆翻炒,直到豆皮炒焦、爆裂止。 至於汪老說他兒時吃的「油沙炒」胡豆,小攤上賣的才這樣炒,這樣炒就脆些了。但小孩牙口好,嘴又饞,反倒覺得煎的幹鍋胡豆越嚼越香。

煎胡豆不但能當菜,孩子們還隨身攜帶,當零食。吃煎胡豆的時節,幾個男孩見面,就有人提出「彈胡豆」玩。玩法也簡單,大家把煎胡豆藏在手心裏,再以胡豆粒多少排名,胡豆多的先出場。

圖 / 視覺中國

出場後,所有煎胡豆往桌上一撒,找出兩顆,用拇指或中指,彈出一顆胡豆去撞另一顆,擊中則贏,可取走被擊中的胡豆。但如果彈上其他胡豆,則則為輸,要下場,換下一位選手。至於完全沒有彈到目標,或打中目標又打中了目標以外的胡豆,則要完全結束比賽。如此,輪換,直到桌上的煎胡豆彈完結束。這種遊戲,有慶豐收的意思,大人見了,也不幹涉。

到了苦夏,不思飲食,母親就從泡菜壇裏抓出一把泡酸菜,密密切了,菜籽油炒香,摻水,燒沸後放入去殼後的幹胡豆瓣,再加進一坨熟豬油,大火轉小火,直到胡豆瓣煨𤆵,酸辣腥香,飯後酒後最宜。

苦夏吃綠豆稀飯,不耐餓,母親就做「激胡豆」來調劑。備一碗泡菜壇裏的老泡菜水,加一塊紅糖化了。將幹胡豆在大火紅鍋裏爆炒得滾燙,趁熱鏟進大海碗,迅速端起泡菜水淋進大海碗裏,冰火兩重天,立時,就聽得剛炒熟的幹胡豆在海碗裏嗞嗞作響。一二十分鐘後,揭開二碗,海碗裏的幹胡豆已個個變得壯碩起來,再撒上點魚香絲,就成了魚香激胡豆,非常爽口,伴綠豆稀飯吃,絕配。

講究的是清水加入適量的醬油、少量的醋與紅糖、熟油海椒,以及姜、蔥、蒜,重用魚香——將魚香切成細絲加入其中,兌成湯汁用以「激」胡豆。這樣不但好吃,還有食療功效。

還有將胡豆瓣炸酥,作為臘肉冷盤的墊底,豆瓣酥脆略帶臘香,下酒最宜。怪味胡豆,乃四川首創。

本文參考:

1、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雲:「蠶豆,其莢似蠶形,豆粒大於大豆,八月下種,來年四月收。」蠶豆乃因形得名。元代時,阿拉伯人將蠶豆帶到雲南、四川,所以四川人至今稱蠶豆為胡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蜀人呼蠶豆為胡豆」。

2、清顧祿【清嘉錄】載:「立夏日,家設櫻桃、青梅、(禾+畾)麥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見三新’……蠶豆亦於是日嘗新。」清代蔡雲的【吳歈】中有「消梅松脆櫻桃熟,(禾+畾)麥甘香蠶豆鮮」句。

3、北宋宋祁【佛豆贊】雲:「豆粒甚大而堅,農夫不甚種,惟圃中蒔以為利,以鹽漬食之,小兒所嗜。」蠶豆又叫佛豆、夏豆、胡豆等。清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新蠶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隨采隨吃方佳。」汪曾祺在【蠶豆二題】中還說:將生蠶豆「直接扔入口中,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名。」

END

本文作 :陳茂君

微信排版:布雷克

微信稽核:小風

本文為讀者投稿。

你的家鄉有什麽美食呢?

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舌尖上的最愛,歡迎隨時給【三聯美食】微信投稿!

原創投稿發至: [email protected] 此信箱長期開放。

投稿需保證原創,且從未在任何公開平台發表過。 請作者保證投稿作品為自己的原創作品,未在任何公眾平台(包括個人公眾號)釋出過。作品(包括圖片)不含任何偽造、抄襲、洗稿及其他侵犯他人財產權、肖像權、智慧財產權問題,不涉及國家機密及他人商業秘密。若作品發生侵權或泄密問題,一切責任由作者自負。如因作者侵權等事項給本刊造成直接間接經濟損失,本刊保留向作者依法追償的權利。

一經投稿, 即預設由【三聯美食】編輯修改及發送。 20日之內未收到回復者,可另投他處。

來稿請寫明 聯系 方式 ,標題註明「 稿型別+ 章標題 」。

稿件字數 2000-3000字 為佳。

一經采用,我們將提供有競爭力的稿酬,真的特別有競爭力!

期待你的文字。

歡迎來到 「三聯美食」


長按二維碼關註

天南海北 一起吃喝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更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