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自信的孩子,背後都站著這三種父母

2024-06-17情感

最近刷到一個話題:

被父母無條件偏愛是一種什麽感受?

有兩個網友的分享,讓我印象頗深。

一位網友在學校兼職攢了很久的錢,送給媽媽一個包,媽媽收到後開心地合不攏嘴,表示要背一輩子。

幾年過去了,包早已破損,但媽媽還仔細地收在衣櫃裏。

送的禮物被父母格外珍視,讓她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麽都特別有意義。

另一位網友工作不順心,打電話向父母傾訴。

父母一邊鼓勵一邊寬慰她:

沒關系,不要上班咱們就去考研,等你讀完研究生再上班,還能在讀書期間玩兩年。

她很擔心地問:「那我出來會不會年紀太大?」

父母:「你這叫大器晚成!」

遇到問題向父母傾訴,父母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讓她的內心充滿力量。

在心理學上,被偏愛的感受統稱為「高價值感」。

擁有「高價值感」的人,認為自己很重要,有價值,值得被愛,生活中遇到打擊和挫折,往往更有勇氣和信心面對。

於孩子而言,價值感的形成和自信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取決於這三種父母。

心理學專家說過:

孩子的自立和自信,密不可分。

【向上吧少年】中有一個9歲男孩鄭澤,曾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小學了,他還不會擦屁股,因此寧願在學校憋一天,也不願意上廁所。

當姐姐教他的時候,媽媽卻出面阻止喊停。

她認為兒子還小,自理能力欠缺,於是上手包辦一切。

一味溺愛和包辦的父母,剝奪了孩子去做、去自立的機會,無異於禁錮孩子的未來。

【戰國策】裏有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為孩子做長遠打算的,一定是從小培養孩子成功離開父母、走向自己世界的能力。

有網友曾分享,周末熬夜處理工作,淩晨睡下沒多久,5歲的兒子醒了找媽媽。

媽媽跟孩子說:「媽媽早上5點才睡下,現在想睡覺,你可以自己玩嗎?」

起初孩子不情願,她又說:「媽媽有點冷,能幫媽媽蓋下被子嗎?」

出於愛的本能,孩子幫媽媽蓋好被子,倒了熱水,忙完還關切地問媽媽:「媽媽,你有什麽事你說,我幫你做。」

「媽媽需要你自己照顧一下自己,可以嗎?」

最終孩子一個人拼裝玩具、捏黏土、畫畫,直到爸爸做好早飯,他趴在床頭問媽媽:「媽媽,我幫你把早飯拿到房間來吃。」

媽媽適度地裝病、示弱、擺爛,讓孩子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不僅能照顧自己,還會學著照顧媽媽。

這既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又能提高孩子的價值感和幸福感,孩子反而越做越開心。

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比平常孩子更懂事,也更自立自強。

【家庭的覺醒】一書中提到,父母愛孩子,是因為孩子使我們感受到被需要、被渴望、被愛。

反過來,孩子也同樣渴望感受到被需要。

孩子體會到被需要,不僅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更能提高對自己的認同感。

適度擺爛的父母,就是把被需要的感覺及時轉移到孩子身上,為孩子創造自立自尊的機會。

羅曼·羅蘭說:

犯錯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權利。如果一個教育者不允許孩子犯錯,就是不允許孩子成長。

最近大火的【我的阿勒泰】中,李文秀弄丟了奶奶,多少人心裏為此咯噔一下,已經做好被劈頭蓋臉罵一通的準備。

可張鳳俠除了簡單地詢問奶奶走丟多久,評估她能走開多遠後,迅速拿起一面紅旗裝作列車員,很快找回了奶奶。

她從頭到尾未說一句指責的話,只是身體力行地教李文秀怎麽做。

或許再遇到這種問題,李文秀不再恐慌無措地找媽媽,也能獨當一面了。

張鳳俠的做法,在教育學上很推崇:

就是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先處理事情,而不是人。

不少網友破防,遇事不指責,這簡直就是夢中情媽。

【小婦人】中也有這麽一個「寬容式教育」的案例。

梅格想去參加一場貴族舞會,母親並不同意,但她尊重梅格想體驗上流生活的想法,於是便應允了。

舞會上,原本矜持的梅格,燙了卷發,擦著明艷的口紅,穿著領口極低的緊身裙。

不料卻被評價輕浮炫耀,像個失去靈魂的洋娃娃,一場舞會讓她醜態百出,她對此懊惱不已。

母親雖然看出梅格內心備受煎熬,但她卻只字未提。

直到梅格自己提起,母親第一時間並未指責,而是對梅格想在舞會上表現耀眼的想法表示理解。

不僅沒有全盤否定她的虛榮心,還認為女孩子喜歡贊美沒有錯,有價值的贊美反而會讓人變得受人尊重。

母親的理解和支持,成功疏解了梅格心裏的疙瘩。

這件事讓她學會了如何追求精致,但她不再因此變得虛榮。

然而遺憾的是,很多父母為了防患於未然,面對梅格這樣的請求選擇直接阻止。

可這樣一來,孩子首先失去了做決定的權利,其次錯過了一次挫折教育,最重要的,失去了一種人生體驗。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句話說: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指引自己的道路。

孩子的成長就是繪制地圖的過程。

寬容教育的父母,就是順應孩子的天性。

允許孩子瘋玩、體驗、犯錯,把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孩子在探索中繪制屬於自己的地圖。

有人說:

養育兒女和釣魚,是世界上兩種最需要耐心的活動。

每個孩子都是一支潛力股,能讓這支潛力股發揮作用的,正是父母耐心的鼓勵和引導。

有位媽媽曾分享,一次養蠶經歷意外讓兒子從「膽小內向」變得陽光自信。

幼稚園組織課堂演講,她教孩子背古詩、說成語、唱歌跳舞,結果孩子樣樣不擅長。

越臨近演講孩子越恐懼,甚至害怕上台,媽媽也為此一籌莫展。

有一次在公園玩耍的時候,兒子無意中提出想跟同學分享他養的蠶。

媽媽捕捉到這個資訊後,迅速調整演講內容,把兒子的養蠶經歷整理成PPT。

課堂上,孩子津津有味地分享了蠶蟲的成長過程,沒想到獨特的演講內容不僅獲得老師的獎勵,還收獲了同學們的連連尖叫。

這次經歷無形中給兒子增加了表演自信,也給媽媽指明了教育方向。

媽媽意識到孩子喜歡講故事,於是抓住機會,讀故事書的時候鼓勵兒子角色扮演。

有時是【賣火柴的小女孩】,有時是【堅定的錫兵】,在一次次寓教於樂的鍛煉中,兒子不僅不再恐懼上台,故事演講也慢慢地變成了他的長項。

只要父母用心挖掘和耐心引導,這些潛能力就能變成孩子獨特的閃光點。

當孩子積累足夠多的成功經驗時,就會散發源源不斷的自信。

後來兒子開始學習寫字,又出現了畏難情緒。

媽媽就把演講的事搬出來,鼓勵兒子只要一遍一遍地堅持練習,付出努力後,他一定可以寫出漂亮的字來。

演講的事給孩子吃了顆定心丸,媽媽的手輕輕地覆在孩子手背上,手把手指導。

孩子從一開始只能寫兩行,半個月後就能獨立完成一整頁字帖。

父母的鼓勵和引導,就像走夜路時一盞又一盞的明燈,照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每一個路口,給他前進的方向和力量。

這樣的父母,懂得引導孩子感知自己的能力,懂得培養孩子自信的心態,讓孩子相信「我能行」。

【人間值得】中有句話說:

所謂自信,是原本做不好的事一點點取得進步。

沒有人與生俱來就擁有自信心,只有父母持續培養,才能養育出自信的孩子。

而這取決於父母能否做到:

適度擺爛,給孩子創造「被需要」的機會,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和責任心,培養孩子自主性;

寬容教育,為孩子打消「會犯錯」的顧慮,和孩子共同承擔錯誤後果,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耐心引導,幫孩子塑造「我能行」的心態,引導孩子不斷積累成功經驗,培養孩子自信心。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愛與包容中去經歷、去挑戰、去感受,最終在成長中,擁有真正由內而外的自信。

十點讀書開視訊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訊裏學知識

歡迎 點贊關註

本期解讀: 王灣 【次北固山下】

作者 | 木禾子,90後女碼農,公眾號:木禾子

主播 | 賞新晴,視訊號:賞新晴讀書,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