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豆瓣8.1,一部「身心靈」反詐教育片|【周處除三害】

2024-03-11情感

電影【周處除三害】已經上映了一段時間。

陳桂林(阮經天 飾)在靈修詐騙中心大開殺戒的一場戲,在互聯網上被譽為「年度解壓名場面」。

殺手就是不一樣。毫不手軟、說到做到,在瘋狂爆頭的過程中,陳桂林甚至 面帶嘲弄。

如果你看過電影,就會發現,整個靈修中心充滿詭異感。

一眾信徒穿著 素凈的白衣,唱著偽善的歌詞,看上去輕輕微笑也不還手,但也難掩皮下的一張黑心暗網。

從給陳桂林飯菜裏下毒,導致他腹吐黑水,騙他「你體內有不幹凈的東西」;到給他剪頭發、鞭打身體,命他「懺悔自己的罪惡」;再到讓陳桂林上交一切身外財物,為組織工作,成為「 籠絡下一個 人頭」的工具。

有人說, 陳桂林作為一個殺手 ,怎麽那麽容易 前後 轉變 快了 ,不科學啊。

一般人看到靈修中心那張巨大的「尊者海報」時,可能就已經警鈴大作了。 因為 個人權威 彩,就是種極度 危險的東西啊。

可以說,任何 強調「對導師個人 的超我投射」的東西 (認為導師是不容置疑的權威), 都蘊藏著一種詐騙的潛質。

但別忘了,此刻的陳桂林處在人生的最低谷,甚至沒幾個月好活了。當一個人處在極度無力感的位置,什麽都有可能發生。

針對這類 不正規講座、遊學、培訓、身心靈課程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學者鄭建生 做過多年系統研究[1]。

他認為: 這類課程起源於上世紀 60 年代的美國一個名叫 Alexander Everet 的教授所創立的心靈動力(Mind Dynamics)課。

此課存在多個變種,但內容 換湯不換藥 譬如 它會 打著「自我提升」「身心靈療愈」幌子,使用心理學技術招搖撞騙。 不僅價格高昂,話術洗腦,還使用 「拉人頭」 的方法發展學員。

我們報道過一個國內訓誡抑郁癥青少年的組織。包括鞭笞、出書、樹立個人權威方面,都與【周處除三害】中靈修中心的詐騙手段如出一轍:

仔細看下這些組織的話術,你會發現:

首先,這類課程存在一定的迷惑性。並不像我之前以為的「太誇張了,我才不會上當」。

它可能會照搬不少心理學術語 (比如榮格心理學、佛洛伊德發泄療法這類專業詞匯) ,並在多個「遊戲/儀式」中使用冥想、格式塔、心理劇的類似技巧。 如果你參與過團體治療,會感覺某些話耳熟。

美國最初的一批受害者中,甚至包括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院長 Philip Lee[2]。

他有斷斷續續 18 年的背痛。但在課程的「回溯過去」環節,他有「相當戲劇性」的經歷——但當他意識到自己的背痛與父親有關,之後背就沒再痛過。他覺得,這課應該有點東西。

他後來坦白道,「我覺得,人其實很容易上當受騙」。

當然,與正規心理治療不同的是:

它們通常會 打破人的基本作息規律, 讓人處於身心俱疲狀態;

強調感性的極端擴張、放棄理性;

對人的自戀和防禦進行極端刺激 (強制你暴露創傷並貶低它)

強調對導師個人 的超我投射 (認為導師是不容置疑的權威)

在整個過程中, 參與者的情緒被刺激,但不被尊重。

這是精心布置的陷阱。普通人如果毫無防備,也是容易一步步被洗腦的。

01

身心靈詐騙的 7 個共同點

1983 年前後,心理學家 J.Haaken 和社會學家 R.Adams 決定「以身試藥」,抱著研究目的,去體驗了心靈動力課的鼻祖—— 「生命泉源」課。

兩人發現,當時占市場主導地位的 est 和 Lifespring 的團體課程很可疑 (其實就是疑似傳銷)

因為大批上完課的學員熱情地報告說:「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超級有效果」之類的。但這種報告普遍缺乏內容細節。

他們將自己專業視角的觀察寫成論文,發表於【精神病學】期刊。標題為 【Pathology as 「Personal Growth」(當「自我成長」變成一種病)】。

你可以看到,課程受害者所述的一些內容,都與 50 年前這兩位科學家的經歷如出一轍。

這 2 位科學家得出結論: 這種培訓本質上是病態的。

說它病態,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1. 承諾培訓會帶來戲劇性的變化。所有人在某個時刻,都會像魔法一樣變好。

Haaken 發現,跟他們一起來的學員都是「帶著問題」來的,這些問題在心理咨詢中十分常見。比如:夫妻來解決婚姻沖突,年輕人感覺缺乏方向,工作或人際關系困難等等。

他們之所以來上課,就是因為「確保有用、確保會發生變好」的承諾極具吸重力。

但你知道,正規的心理治療不是魔法,不會在某個瞬間帶來戲劇性的變化。許多來訪者在經歷數十次咨詢後才感覺到了效果[3]。且多數轉變發生在治療室外,需要來訪者本人持續的覺察和實踐。

承諾「包治包好」的,永遠是電線桿子上的小廣告。

2 . 可能會有身體接觸,但這種接觸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它不提供關於親密關系的解釋。

在一個遊戲環節,Haaken 等所有人被要求面對面以兩個同心圓聚在一起,所有人完成 4 種親密姿勢中的一種。然後不斷交換,重復這個短暫的、無聲的互動。大多數人都選擇「相互擁抱」。

培訓師沒有提供關於這些動作的解釋,並假裝它有著深刻的含義。

其實在一些正規團體心理治療中,也是可能存在身體接觸的 (比如為害怕身體接觸的人提供一種脫敏方式)

但它存在互相同意的界限。正規治療不會要求一種強迫性的接觸 (你不做好像不合群/不服從治療)

並且,治療性的身體接觸通常具有上下文的意義關系,你明白這個動作是為什麽,治療師也會提供關於親密問題的資訊。也會告訴你:可以不做。

3. 強調牢固確立培訓師的個人權威

作者寫道:「培訓師使用各種技巧來壓制質疑,或限制所提出觀點的評論,並對觀眾的反應保持足夠的控制,以確保蔑視和批判性思維不會受到公開鼓勵

如果參與者質疑「治療的合理性」,你就會被忽視、批評、嘲笑。

結果就是:隨著培訓的進行,學員們會越來越依賴於培訓師來解釋現實。「學員們的防禦能力和批判性推理能力,都受到培訓的影響

但正規心理治療是「互相平等、互相合作的關系

雖然所有的團體治療都受有一些規則限制,但 如果組織總在神化某人,樹立個人權威,認為個人無條件正確——別猶豫,這就是詐騙。

4. 「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

培訓中還存在一個環節,叫「信任練習(Trust exercise)」。

規則是:參與者相互交流,當你和另一個人發生眼神交流時,就要對 ta 說:「我信任你/我不信任你/我不知道我是否信任你/我不想說我是否信任你」。然後,轉向下一個人,沒有進一步的評論。


一個叫 James 的學員很是疑惑 :信任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有個逐漸的過程,這取決於我對那個人有多了解。

培訓師: 你願意考慮「不知道信任意味著什麽」的可能嗎?

James: (顯得困惑和猶豫)對。

培訓師: 謝謝。 你可以坐下。

(觀眾鼓掌)

在這個場景中,James 的疑惑被忽視,而且他的行為「莫名其妙地具有了一種自發性」。同時,培訓師在這裏又是絕對權威,服從的態度被所在的團體鼓勵。 這就是 PUA。

5. 使參與者感到羞恥和無價值

這類培訓可能會組織一些競爭遊戲。

比如文獻中普遍提到的「紅與黑」。遊戲規則是:全體分成兩個小組,並根據一套規則制定策略,得分高的贏。 果然,學員們展現了爭奪分數的一面 (但兩組的人都沒有意識到,兩支球隊可以共贏)

這個遊戲本來可以成為討論競爭文化背景和合作不確定性的機會。但培訓師斥責了所有人,並厭惡地說: 你們都讓我惡心」。

作者描述道:「當時,許多學員都默不作聲,淚流滿面」。

其本質是一種 自戀傷害 :培訓師透過扮演一個嚴厲父母的角色,調動了學員們的創傷情緒。 這會讓學員更有可能在隨後的練習中 抵禦「壞和無能為力的感覺」,並更強烈地認同培訓師

非常直觀的一個結果是,在紅黑遊戲的第二天, 參與者之間出現了大量的擁抱和其他表示愛意的跡象。

Haakenren 等人觀察到, 這些「愛所有人」的表達似乎出於自戀動機;它們是許多參與者所體驗到的廣闊情緒和權力感的延伸,而不是相互關系或依戀的表達。

6. 嬰兒全能感:培養一種「無所不能」的幻想

當培訓進行了幾天之後,參與者越來越認同培訓師。此時,培訓師「不再強調服從和信任,而是建議學員自己完全負責」。

培訓師認為:對於我們生活中的所有事件,包括父母的選擇,你都有「百分之五十的責任」。

比如有幾個人講述了小時候被父母毆打的故事。

然後,他們被要求換一個「你自己 100% 對此負責」的視角,去重新講這個故事。換句話說, 「你是如何讓父母打你的」

這項練習,將學員們之前經歷的嬰兒無助感(infantile helplessness)轉變為嬰兒全能感(infantile omnipotence)。

實質上是一種調動自戀防禦的練習,即:膨脹的幸福感和誇大個人力量。

它強調自我意識的擴張。認為「我本來就有解決辦法。答案在我心裏,我只是假裝沒看見」。

這就是為什麽許多受害者「明明被剝削和操縱,卻看起來很幸福」。

因為他們產生了全能控制感。即使洞察力水平類似於一個小孩,還沒有在認知上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即:所有事情都源自自我的信念。「是我讓它發生的

當然這種全能感是虛假的。

它破壞了現實測試(reality testing)的能力,動員適應力防禦(adaptive defenses)的能力,以及區分內心感覺和外部現實的能力。

7. 煽動情緒、抑制理性

培訓強調 接觸你的感覺」「走出你的頭腦」——這是很有迷惑性的部份。

20 世紀 60 年代,許多團體治療工作坊的內容都具有去抑制作用(disinibitive effect),即:抑制理性和智力,多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這可能對鼓勵來訪者覺察內心被阻止的沖動具有治療價值,這一過程也通常發生在成功的心理動力學治療形式中。

但是,如果沒有將情感狀態與客觀現實和邏輯思維過程相協調的解釋框架,這種集體宣泄體驗幾乎沒有透過持續治療而變化的機會, 事實上可能會造成心理傷害 (Lieberman 等,1973)。

正規心理治療不會這麽做。

如果對方只是一味讓你發泄情感而沒有解釋——懷疑它是精神傳銷。

02

請記得:你永遠有離開的權利

心理咨詢師@劉昭說:「 咨詢師不會強拆防禦。 如果來的人對某個議題抵觸防禦,我們會尊重防禦。

因為,把人肚子劃開病竈露出來再簡單不過,把病竈切了也不難。最難的在於你能止血縫合,術後防感染,避免 手術很成功,病人已死亡 的結果」。

對於嚴重精神紊亂的個體,這種強行刺激創傷的培訓,可能造成 大腦結構的永久改變

但對一般健康人來說,濫用心理技術也是危險的。

1977 年,加利福尼亞大學蘭利波特神經精神研究所 Kirsch 等人在【Am J Psychiatry】報告了由 est 課 (裏程課的另一變種) 中, 7 名學員因精神病癥狀發作而入院的案例。 其中,只有 1 人此前存在精神病診斷 [6]。

學一點心理話術,卻以此作惡,是非常惡毒的行為。而對精神傳銷的「妖魔化宣傳」,可能會讓人缺乏必要的警惕。

無論「課程」也好,「人際關系」也好,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 你感覺到你們互相尊重嗎?

如果沒有,請記得, 你永遠都有離開的權利。


🤦‍♀️

題外話:【新造的人】這首歌

太蠱了, 不要在睡前聽

參考文獻

————————

[1]李亞玲,揭秘精英課程生命源泉:強迫洗腦的過程

[2]Psychology Today:We're Gonna Tear You Down and Put You Back Together

[3]簡單心理【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

[4]Janice Haaken & Richard Adams (1983) Pathology as 「Personal Growth」, Psychiatry, 46:3, 270-280, DOI: 10.1080/00332747.1983.11024199

[5]L Glass et al. Psychiatric disturbances associated with Erhard Seminars Training: I. A report of cases. Am J Psychiatry. 1977 Mar;134(3):245-7. DOI: 10.1176/ajp.134.3.245.

[6]Kirsch et al. Psychiatric disturbances associated with Erhard Seminars Training: II. additional cases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Am J Psychiatry. 1977. DOI: 10.1176/ajp.134.11.1254.

作者: 江湖邊

封面:【周處除三害】

面對可能出現的育兒焦慮和產後抑郁,

身為媽媽的你該如何應對?

本周末【孩子來了:如何度過最艱難的育兒時刻?】讀書會,邀請到書籍作者兼咨詢師馬夢捷老師和mamapro社群負責人, 與你一同聊聊育兒過程中的挑戰與應對。

點選上方公眾號

發送關鍵詞【讀書會】即可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