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測測你適合成為心理咨詢師嗎?

2024-03-11情感


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能帶進咨詢關系中最有意義的資源,就是他自己。 ——Appell

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本身甚至比技術和理論更重要。 一個穩定的人格本身就能托住來訪者。 那麽咨詢師勝任力中都有哪些呢?

在國內一項咨詢師勝任力的研究中(吳垠 & 桑誌芹, 2010),學者結合行為事件訪談的資料以及既有文獻中對於咨詢師個人素質的研究成果,將咨詢師勝任力劃分了7個類群,共計23個條目:

動機類 :利他性;職業興趣;學習動機;

特質 :建立關系的基本態度;尊重;責任心;彈性;開放性;自我控制力;人際理解和洞察;主動性;挑戰的力量;

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影響力;資訊收集;培養他人;概念性思考;分析性思考;

自我概念 :自信;自我覺察;

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

知識技能 :知識技能;

閱歷經驗 :閱歷經驗。

基於此,學者在對於勝任特征平均等級分、最高等級分、發生頻次與訪談長度等的相關分析基礎上,采用「平均等級數」,對「 績優組 」(研究組選擇的在行業內較高造詣、專業普遍受到好評的專家級咨詢師)和「 一般組 」(經受3年以上系統訓練,具備一定咨詢能力的咨詢師)的咨詢師分別進行了檢驗,得出了「 基準性勝任特征 」 (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必要特征)和 「 鑒別性勝任特征 」 (績優組咨詢師區別於一般組咨詢師的關鍵因素)(吳垠 & 桑誌芹, 2010),其中:

基準性勝任特征 :包括利他性、尊重、培養他人、開放性、語言表達能力;

鑒別性勝任特征 :包括彈性 、影響力 、閱歷與經驗。

若你現在還沒有這些勝任力要素,這些研究為你提供專業成長中作為參考,補全自己的關鍵能力。但要註意,因為咨詢的復雜性,這些特質也並非適合咨詢與否的絕對因素。

圖片來源:【心靈捕手】

提出「我是否適合做心理咨詢」的人群中,有相當部份來自於剛剛入行的咨詢師們,比如,徘徊在咨詢師成長之路門口的人們,和新上路的咨詢師們:

徘徊在門口的人們,很多時候因為不了解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的真實樣貌,無法判斷自身是否適合這個職業。

而對於新入門的咨詢師們,大家在剛剛接受了一些專業培訓,特別是接觸過第一個來訪者之後,面對大量的專業知識和新鮮陌生的來訪者,對於自身專業能力和契合度產生懷疑,也是常見的現象(Rønnestad & Skovholt, 2003)。

而不論是在門口徘徊的人們,還是新入門的咨詢師,以下方法會有些幫助:

多渠道了解專業的心理咨詢,尤其是對於咨詢師職業路徑的清晰了解,會有更多資訊來判斷自己是否適合。

而因對自己專業能力擔心所產生的懷疑,持續的學習理論和技術對於減少焦慮、增強勝任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接受督導能夠幫助你緩解現階段的自我懷疑、更快地成長。

保持開放的心態,對自己、對職業、對來訪者更多耐心;保持對自己狀態的覺察,及時調整自己狀態,也會有一定幫助哦。

想知道你有多大可能成為優秀的咨詢師嗎?

這份評估會從 專業職能、人格特質、職業操守、關系技能 這四個大維度共 13 個小維度來評估成為優秀咨詢師所必須的心理特質和能力。幫你找到在咨詢師道路上可能成為你的瓶頸的因素,並針對性地去培養和鍛煉這方面的能力,助力你的咨詢師成長之路。

成為咨詢師是一條艱辛的道路,希望我們可以幫助到你。

你成為優秀咨詢師還需要往哪些方向努力?

「心理咨詢師勝任力評估」

原價:¥49.9

限時免費領取

👆🏻 掃碼回復「咨詢師」免費領取

領取後配有答疑環節

適合誰測?

1.想成為心理咨詢師的心理學初學者

2.正處於成長和探索階段的新手咨詢師

3.希望在咨詢師執業成長中少走彎路者

參考文獻

————————

[1] 王中傑. (2005). 咨詢師的個人特質對心理咨詢效果的影響.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1), 71-72.

[2] McClelland, & David, C. .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1), 1-14.

[3] Boyatzis RE,Burruss JA.The heart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counseling competencise[OL].(1995)[20009-8-10]

[4] Rodolfa, E. , Bent, R. , Eisman, E. , Nelson, P. , Rehm, L. , & Ritchie, P. . (2005). A cube model fo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y educators and regulato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 Practice, 36(4), 347-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