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朱棣以及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洵、朱高燧)的了解都來源於前幾年上映的電視劇【大明風華】,並且對於朱高洵一定要爭奪皇位都認識都源於那句沒有經過歷史考證的「世子多病,汝當勉勵之」。
那麽在客觀發生了的歷史中,朱棣真的想過要立漢王朱高煦為太子嗎?
說實話,從史料的只言片語以及各種野史資料中推斷,在永樂朝初期的時候,可能還真的動過這個念頭,可是隨著朱高熾的這個太子被他爹強制性安排監國以後,他就越往後越穩固了,甚至大家都已經非常認可這個太子就是未來皇位的最正統、最合適的繼承人了。
首先,大家要弄清楚明朝的太子是怎麽立的?
朱元璋在活著的時候,老早就把立太子這個圈給畫好了,在【皇明祖訓】裏面就明確規定如果冊立皇太子或世子的話必須是「立嫡立長」,也就是說長子只要還在,那弟弟們你就徹底甭想了。
朱棣的子孫產量顯然不如他老爹,有記載的只有4個,其中最小的那一個早早的就夭折了,剩下那三個就是我們在大明風華影視劇裏看到的那三個活寶——老大洪熙皇帝朱高熾,老二漢王朱高煦,還有老三趙王朱高燧。
並且這哥仨的母親都是朱棣的原配妻子,仁孝文皇後徐氏。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是在洪武元年就冊立的,按照朱元璋的這個做法,朱允炆的兒子朱文奎也是在建文元年被立為皇太子的。所以朱棣的永樂朝皇太子也應該在永樂元年就冊立,而且人選也只能是老大朱高熾。
因為朱棣甚至連靖難的口號都是從朱元璋的皇明祖訓裏面扒出來的,所以其它的原則性事務那你肯定也得按照父親朱元璋的規矩來嘛。
可是在永樂二年以前,無論朝臣如何上書勸諫,朱棣就是拖著不肯冊立皇太子,這就非常明確的表明當時的時候,朱棣他應該確實在老大跟老二之間左右搖擺過。甚至在永樂二年冊立了朱高熾之後,朱棣對於這個太子也還是非常明顯不滿意的,在平時還經常時不時的敲打他。
在被冊立皇太子到朱棣遷都北京之前的這段期間,朱高熾的太子和大明風華影視劇裏的那個受氣包形象是很像的,並且這時候朱棣給他的權利也不多,平時只是負責祭祀這一類的禮儀活動。
但是情況慢慢的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先是在永樂七年,朱棣打算去巡視北平,他人一走,南京這邊的事兒就只能交給太子監國了,朱高熾在南京這邊管著管著,朱棣就發現這個太子實在是太好用了。因為朱棣他人在北京指導新都的建造,那南方的事兒就全都交給太子看著去管,並且發現所有事都管理的井井有條。
隨著朱棣出差的頻率越來越多,那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朱高熾這個太子的位子也就變得越來越穩,關鍵是朱高熾他辦起事來也是毫不含糊,掌權之後的太子可不是像電視劇裏那樣唯唯諾諾的可憐樣子了,發起飆來也是非常不客氣的。
永樂七年四月,刑部尚書劉觀可能是有件事情沒有做好,太子直接就給他臭罵了一頓,這件事可是記載到了史書中的,說明當時這件事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那到了永樂七年的五月,因為安邑縣的教諭( 官名,即是「正式教師」之意,宋代開始設定,負責教育生員 )告狀,說當地官員苛待百姓,結果朱高熾大怒,直接命令吏部把當地的縣官逮捕並治罪。
你看,這太子收拾起人來可以說是非常的幹脆利索的。
那等到了永樂八年,明成祖朱棣第一次北伐開始,老頭子他一不在家,那朱高熾這個太子就開始監國,並且隨著朱棣的放飛自我,朱高熾的權力也就越來越大,全國的軍國政務,甭管事情大小,那朱棣全都交給太子去處理。
明軍北伐的糧草,朱棣不需要擔心,讓太子去弄;
太子要升誰的官,要貶誰的官兒,朱棣讓太子自己看著辦;
太子要給百姓免稅也好,還是幹什麽也好,就是收拾最難管理的不法勛貴也好,那朱棣都放心的讓兒子去做。
而且朱高熾監國處理朝政的結果,除了朱棣第一次北伐回來的時候有一些挑刺和敲打之外,後期的所有結果朱棣是很滿意的。
在整個明太宗實錄裏面,皇太子出現的頻率幾乎是僅次於主角朱棣。可以說,從朱高熾輔助朱棣政務開始,朱棣就再也沒有想過換太子這件事,而太子的位子實際上已經沒有人能夠動得了了。
完
以上為正文,部份內容及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文中如涉及結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更多精彩持續更新,感謝關註。
來都來了,點個 在看 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