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主講:划船隊長
策劃:划船隊長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2600字 閱讀需要8分鐘
受現代古裝影視劇的影響,提到古代剛正不阿,兩袖清風的代表,可能大部份人都會想到包拯,在影視劇中,黑臉包大人料事如神,秉公執法,為官清廉不吃回扣,這些在現實中稀有的素質都是民眾需要的。
那麽,歷史中的包公有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清廉公正,他黑臉的形象是怎麽來的?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電視劇【包青天】中包拯團隊形象
先說包公斷案如神,這屬於把個例無限放大了,而在歷史中有記載的只有「牛舌案」一例,在包拯當縣令的時候有人報案自家耕牛的舌頭被人割了,包拯意識到是仇家所為,就讓報案者殺牛吃肉,過幾天就有人舉報那位家裏殺耕牛,包拯當即命人按下問是不 是他割的牛舌,這人沒想到包拯還有「引蛇出洞」這麽一招,只得乖乖認賬。這個故事是正史裏的,但也就僅此一例而已。後世看到的包大人斷案故事全來自明清時期的小說【龍圖公案】和【三俠五義】,真實歷史上的包大人一沒那麽黑,二沒月牙,更沒有狗頭,虎頭,龍頭鍘。
雖說包大人的斷案水平史載只有一例,不過,在包大人的為官生涯中確實做到了兩袖清風。在大宋,端州特產硯台是上流社會珍愛的文玩,每年都向朝廷進貢。凡在這裏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給朝廷進貢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中飽私囊,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個潛規則,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絕不要一塊端硯。三年後,仁宗皇帝欣賞他的行事作風,把包拯調至東京任職。
◇ 圖為乾隆禦銘宋端石三十六洞天硯
包拯在中央擔任監察禦史,負責彈劾其他官員,他在職期間可謂是兢兢業業,不是在彈劾就是在彈劾的路上。根據統計被他彈劾完被貶官、革職的不下30人,有時候為了彈劾一個人反復上奏,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之勢,這些官員絕大部份都是當朝權貴。他的成名作是彈劾荊湖南路轉運使王逵,這是當地最高行政長官,包拯聽說他架空所有機構,多收糧款,還濫用私刑制造一系列冤假錯案,就立刻把他告上朝廷。而王逵朝中有人,兩位宰相都是他的老上司,靠著高官庇護王逵被高高舉起輕輕落下,貶官沒多長時間就官復原職,而包拯知道他復職後立刻再次彈劾,如此反復七次,最後是宋仁宗親自審理此案,才把王逵貶官處理。
首戰告捷的他越戰越勇,一直彈劾到了外戚頭上,宋仁宗寵妃張貴妃,張貴妃撒嬌不是讓皇上給她買包買跑車,而是給她大爺張堯佐求官。結果這大爺升遷速度比坐火箭還快,一年內晉升4次,成為宣徽使副國級幹部。包公的脾氣哪能慣著這類人,張大爺的屁股還沒坐穩,彈劾他的奏折就發到了皇帝那,結果彈劾後,張堯佐反而又升了一個官,這背後傳出的訊號就是:皇帝在力挺他。如果換作一般人,早就知難而退了,但包拯寸步不讓,一道道接著彈劾,最終發展到當廷辯論。
◇ 影視劇中龐太師形象
包拯站到仁宗面前,歷數任人唯親的弊端,滔滔不絕,宋仁宗不聽想走,包拯一把攔下皇帝接著說。皇帝自知理虧,只能強壓怒火等他說完,散朝之後他直接找到張貴妃發脾氣:「包拯的唾沫都噴到我臉上了!你一天到晚就為你大爺要官,你知道我面對包拯的時候壓力有多大嗎?」在彈劾張堯佐的時候包拯不光自己來,還發動群眾群臣一起反對,最終是張大爺看到眾怒難犯,輿情洶湧,自己辭去了職務,此後再也沒做什麽高官只是死後被追封為太師,有一種說法評書演義裏總和包公作對的大反派龐太師原型就是張堯佐。
在包拯當官時期正趕上宋仁宗慶歷新政,大臣們圍繞變法與否展開了規模不小的黨爭,包拯在此期間一碗水端平,新舊兩黨的高官全都得罪一遍。按理說在宋朝烏煙瘴氣的黨爭下,得罪他們的話早就被批倒批臭了,可包拯能做到對事不對人,而且參劾同僚影響國家層面的大事,至於他們是否包二奶他是不管的,在範仲淹推行新政期間,包拯上書彈劾指責新政裏負責監察的官員權力過大,等到範仲淹被貶官新政被廢,包拯又馬上請示保留新政裏的人才選拔制度,因此他沒有派系也不參加黨爭,同僚不把他當自己人也不當敵人,也就不會對他大加攻訐。
包公雖然不結黨,但在一些必要的人情世故上都做的不錯,一生只參劾過自己兩位科舉同年,還與彼時的三朝宰相呂蒙正結成了兒女親家,包拯的兒子包繶娶了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幼子包綬還娶了另一位宰相文彥博的女兒,這就不難理解他得罪了那麽多人還能步步高升,並以副宰相之尊壽終正寢了。
◇ 章惇(1035年-1106年),字子厚,銀青光祿大夫章俞之子,最高官居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作為一位高級官僚,包拯的為官生涯也不是那麽幹凈,後來哲宗朝的權相章惇,當年剛考中進士,在長輩家中候任期間,與長輩的妾私通而被撞破,逃跑時踩傷一名老太太,而被捉往告官。按照律法這屬於大逆不道,至少定罪流放起步,包拯看章惇為新科進士,好不容易考上公務員也不容易,就沒定罪,只判他給老太太賠償。
另外,包拯先後彈劾兩任三司使,最後自己坐到了這個官位上,歐陽修聽說後就給包拯寫信,嘲諷他想坐這個位置就直說,把別人趕走了換自己來坐,未免有點太不厚道了。所以說包公的宦海生涯還是有汙點的,而且看他的這些經歷,除了早年做知縣斷案以外,也沒有真正的給民眾做多少實事,他死後能被世人拔到這個高度,還是因為他會做官會做人,也照顧文官的名聲,基本上他得罪的人都是在士大夫階層裏不招待見的,比如說前文提到的 張 堯佐 張大爺,這樣一來看似包拯把權貴得罪個遍,實際名聲反而更好了。
◇ 【歷代聖賢半身像冊】中的包拯畫像
再加上他彈劾的時候知道怎麽給同僚留條後路,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推崇,北宋黨爭激烈,高官都得站隊,然後罵別人或者被罵,直到徹底批倒批臭為止,包拯這樣的實屬少見。因而死後文官士大夫們都會給他說好話,在士大夫壟斷知識的時代,得到他們的肯定,那再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就不成問題。
由於包拯晚年都在京城且彈劾彈的威名遠揚,因此在街頭巷尾他就成了婦孺皆知的人物。 由於宋代商品經濟 發達, 娛樂 方式多樣化,以包拯為原型的話本在勾欄瓦肆中流傳開 來,此時他主要是以正義的清官形象出現。 在元明之際由於連年惡戰民不聊生,民眾在絕望中進一步神化包拯,希望讓包拯幫自己鎮妖驅邪。
◇ 在民間,包拯可以日斷陽夜斷陰,24小時連軸轉斷案,可見不論陰間還是陽間,有多少冤魂嗟嘆
如果是正常人的長相妖魔鬼怪看了不怕,於是他的形象就變成了黑臉大漢,到清朝包拯在神界有了編制,在陰曹地府裏擔任五殿閻羅,作為人鬼兩界的判官,他需要不斷來往於人間與地府,所以腦門上就多了個月亮,作為他穿梭陰陽的通行證。
可以說歷史中的包拯的確是出類拔萃,但遠沒有民間傳的那麽神。民間推崇他是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連年戰亂加上民眾沒有絲毫權利,只能寄希望於清官為民做主,包拯的形象自然也就不斷被神化。不過在現代社會就別要這種清官情懷了,總盼著別人給做主自己就永遠做不了主。
*本文先發於「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配圖源於網路,若有侵權,後台聯系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