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階;期待您的關註。↓↓↓
讀者故事/一路長:
老友約我吃飯。
說是想跟我聊聊工作上的事。
她在縣城單位上班,平時話不多,做事踏實,屬於那種默默無聞的老實人。
我一看她的表情,就知道遇到煩心事了。
喝了口茶,她說自己最近被同事排擠,同組的一個老油條,總是把活推給她幹,自己就在辦公室玩手機、嗑瓜子。
領導對這種情況視而不見。
我問她,你是不是一直忍著?
她點點頭,說覺得鬧起來不好。
我笑了,在單位事過了,沈默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相反,是火上澆油。
那些欺負人的老油條,最擅長的就是看人下菜碟,他們精準地判斷誰會忍氣吞聲,然後變本加厲。
想起前兩年,我另一個朋友在教育系統就遇到類似的情況,主任總是讓她頂替別人的課,美其名曰"你年輕,多鍛煉鍛煉"。
她每次都默默接受,結果越來越多的課被安排給她。
直到,她在教職工大會上當眾提出這個問題。
整個會場一片唏噓。
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主任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不僅把多余的課時收回去了,還開始處處維護她。
這就是典型的以靜制軔變成以動破靜。
我問老友,你應該知道為什麽領導不管這事吧?
她搖搖頭。
我說,因為你不吭聲,等於預設了這種狀態,領導也就覺得沒必要多事。
在單位內,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覺得忍讓是美德,是在積累好印象。
錯了。
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對職場規則的誤讀。
單位最講規矩,越是這樣的地方,越要把規則擺在台面上說。
我給她支了個招:下次開會,你就直接問問領導,咱們科室的工作分配有沒有具單位度?該怎麽界定個人工作量?
把私下的不滿轉化為公開的制度討論。
這招叫借勢。
還可以去找工會,反映基層管理問題。
這叫借力。
更高明的做法是,平時多跟其他科室的同事交流,建立自己的人脈網路。
這是借智。
她聽完,若有所思。
我接著說,在單位工作,最重要的是確立自己的邊界感,而不是一味地退讓。
那些欺負老實人的,其實內心也是慫的,他們最怕的就是對方突然"變性"。
記得我在機關工作時,就見過一個案例。
一個女同事,天天被安排打掃衛生,端茶送水。
直到有一天,她去找了分管領導,把這事原原本本說了。
領導一聽不得了,這不是在搞不成文的等級制度嗎?
第二天,科室裏就出台了值日表。
從這以後,再也沒人敢使喚她了。
老友說,可是這樣會不會得罪人?
我說,職場裏沒有不得罪人的處事方式,關鍵是你得罪的是不講理的人。
這種得罪,反而會贏得更多人的尊重。
在單位內,混得好的人,都不是老好人。
他們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說不,在關鍵的時候亮劍。
這種人,往往反而能得到領導的器重。
因為他們展現出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你以為的忍讓是在積累好印象,實際上是在透支自己的職場尊嚴。
我舉了個例子。
縣裏有個部門的副主任,就是靠著不好惹的形象,反而坐穩了位置。
別人給他安排額外工作,他就直接說:這個不是我分內的事。
一開始,很多人說他不懂配合。
但時間長了,大家反而摸清了跟他相處的邊界,工作反而更順暢了。
所以,在單位這個講規矩的地方,恰恰要用規矩來保護自己。
把私下的較勁變成公開的制度討論。
把個人恩怨上升到管理層面。
這就是所謂的借力借智借勢。
老友聽完,眼睛亮了起來。
我知道,她懂了。
有時候,職場中的突破,不在於你多能幹,而在於你敢不敢捅破那層窗戶紙。
那些仗勢欺人的人,最怕的就是你突然不再沈默。
因為他們賭的,就是你的忍讓。
一旦你反擊了,他們反而會退縮。
看似打破了平靜,實際上是在重建更健康的秩序。
有時候,改變就是這麽簡單,只需要換個思路。
把忍讓變成反擊,把私事變成公事,把個案變成制度。
全文完,如果喜歡,就點個 「贊」 或者 「在看」關註 吧。 ↓↓↓
公眾號的推播演算法改變,建議 置頂標星 ,否則可能收不到文章; 轉載註明出處即可 ,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