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講究禮儀和道德,但是生活中我們不乏會遇到一些惹不起的小人 。 對付小人,常見的方法有三 種, 一是忍耐 , 二是警告 , 三是幹掉 。 有句話說得好, 寧願惹怒君子,也千萬別招惹小人 。
王陽明認為,對付小人,可以用以下三種方法:
第 一: 以剛對小人, 此為 下策
年輕時候的王陽明一身正氣,他早年在刑部提牢時,一身正氣,看不得一點不公平。
有一次他在巡牢的時候,發現囚犯各個面黃肌瘦,原本朝廷撥下來的口糧,硬是被獄卒克扣下來餵豬,年底殺豬肉吃。而囚犯只得吃面糠,導致一個個面黃肌瘦的。
王陽明十分憤怒,跑到監獄長官的府上跟長官對峙。
其實克扣囚犯口糧,在當時已經是朝廷預設的潛規則,他這樣的做法,是讓自己做了君子,陷同僚於不仁不義。而王陽明 也是因為這種 太過剛硬的性格, 導致 仕途一直不順。
第二 : 以柔化之, 此為 中策
當時的王陽明屬於朝廷的罪臣,但是由於性格好,品格高,學問也高,很快在百姓心 中樹立起了威望 。
在龍場的時期,王陽明悟出了 「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何假外求 」 的道理,他深信人人生而有良知,即便是壞人,也不例外。
所以,他不得已與小人奸人惡人打交道時,也希望盡量感化他們,令他們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良知。不到逼不得已,他絕不做魚死網破的事情。
王陽明在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後,面對朝中權貴的惡意中傷和士兵的無理挑釁,他並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采取了以柔克剛的方式。他對待那些謾罵和挑釁的士兵,態度溫和,時常噓寒問暖,關懷備至。他還動員城裏的居民騰出房屋給士兵住,親自前往駐地犒勞士兵,並張貼告示希望當地居民體諒這些遠離家鄉的士兵。透過這種方式,王陽明不僅化解了敵意,還贏得了人心,最終使得那些原本對他抱有敵意的人轉變了態度,佩服他的為人。
王陽明的 「 柔 」 並非軟弱,而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策略。他認為,一味逞強難免會遇到比自己更強的對手,這時候,僅僅憑借強硬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他的 「 柔 」 中蘊含著韌勁,能夠在不顯山露水的情況下,悄悄地解決問題,把矛盾的摩擦降低到最小。
第三 :化敵為己用,此為上策
在寧王叛亂期間,王陽明意識到直接對抗可能會導致更大的風險。因此,他決定利用兩位太監之間的矛盾,將寧王交給與自己關系相對較好的張永,從而成功化解了一場危機。
張永原本與王陽明之間存在一定的對立,但在王陽明的巧妙安排下,兩人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轉變。王陽明透過承諾將所有功勞和錢財讓給張永,成功地說服了張永接受寧王,從而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安全的結束機會。事後,張永不僅沒有追究王陽明的責任,反而成為了王陽明背後的精神支柱,支持他的理想和事業 。
王陽明 說: 「 無其事而辯之,是自謗也;有其事而辯之,是益增己之惡而甚人之怒也。 」 他只願由時間來辨忠奸、真偽、善惡、美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