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創新

1800億天津芯片龍頭,訂單洶湧

2024-04-25創新

:算力需求飆漲。

1800億市值的國產芯片龍頭,趕上風口。

「國產化逐步進入深水區。」4月16日,海光資訊公告,其在電信、金融等行業套用場景,進展順利。

過去一年, 其凈利12.6億元,同比增長57.2%。

國內市場,只有少數幾家積體電路設計企業,同時具備通用處理器(CPU)和協處理器(DCU)研發能力。

註冊地位於天津的海光資訊,就是其中之一。

大模型帶動算力需求暴增,芯片國產化迫在眉睫,海光勢頭正勁, 訂單需求旺盛。

1

水漲船高

海光資訊師出名門。

目前,公司無實控人,其最大股東為中科曙光,做中高端伺服器的龍頭,背後站著中科院。

其高管和核心技術人員,很多有中科院或中科曙光的背景。

比如,擔任海光總經理已四年多的沙超群,資歷深,歷任中科曙光技術副總裁、高級副總裁。

沙超群是教授級高工,做技術研究多年。

一年前,他就有判斷,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正處於第三波浪潮,大規模訓練需要強大的算力支撐,會推動人工智慧處理器的快速增長。

「業界預測, GPGPU將推動人工智慧能力每年至少提升一倍以上, GPGPU市場也將從2023年開始實作快速增長。」沙超群說。

GPGPU,是人工智慧領域最主要的協處理器解決方案,市場份額占比達90%以上。

海光的DPU系列產品,屬於GPGPU的一種,采用「類CUDA」通用平行計算架構,主要部署在伺服器集群或數據中心。

公司表示,其DCU產品支持完整的大模型訓練, 與文心一言等主流大模型適配良好。

在參數規模方面,支持覆蓋十億級、百億級、千億級大模型。

去年三季度,海光DCU系列「深算二號」釋出,相較深算一號,效能提升超100%,並實作大數據處理、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商業化套用。

沙超群表示,在商業套用方面,公司DCU產品已得到百度、阿裏等企業的認證,並推出聯合方案,打造全國產軟硬體一體基礎設施。

2

加緊備貨

海光業績猛增,也緣於算力國產化迫在眉睫。

3月底,美國對華芯片出口管制再度升級,將限制範圍擴大至消費電子領域。

「國產AI芯片廠商,產品效能距離海外有差距,但國產化趨勢不可逆。」東吳證券在研報中表示, 海光位於國產AI芯片第一梯隊。

沙超群帶隊,海光加緊備貨和銷售。

沙超群

年報裏的三個數據值得註意:

2023年底, 該公司預付款為23.89億元,同比猛增154.8%, 主要系原材料采購及戰略備貨預付貨款增加所致。

預付款大增,一定程度上打消市場對其產能的顧慮。

同時,應收賬款高企,截至2023年底,為14.9億元,同比增長53.6%。

最後,高端處理器去年的產銷率高達153%,同比增長45%。

海光用的是 「產能規劃、半成品備貨」 的策略,即提前6個月制定生產計劃,提前準備適量半成品等待生產。

「提高生產營運效率,根據客戶動態訂單情況及時安排生產,實作了產銷量較好的匹配。」公司表示。

從關聯交易來看,訂單增長勢頭明顯。

據公告,今年初至4月12日,海光與公司A在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方面的關聯交易金額,預計為63.2億元,同比增長45%,已發生交易高達22億元。

依托本土化優勢,海光專註拓展國內市場。

接下來的市場規劃,包括與頭部整機廠商合作,基於海光新品推各種規格的伺服器和工作站;與國內頭部軟體開發商合作,推行業一體機方案等。

3

壓力投入

海光所在的積體電路產業,投入高、報酬期長,看重技術儲備。

沙超群團隊保持高壓力投入。

去年,公司研發投入28.1億元,同比增長35.9%。2021-2023年,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例,一直在40%以上。

人員亦在擴招。

截至2023年底,海光擁有研發人員1641人,一年增加358人, 平均薪酬為85萬元。

沙超群表示,公司的研發策略,按照「銷售一代、驗證一代、研發一代」的節奏,對標國際同類產品的叠代速度,當前不同產品的叠代周期為1-2年。

去年上半年,單價較高的CPU系列產品「海光三號」,投放市場,很快成為銷售主力。

隨後,海光四號,海光五號目前處於研發階段。

DPU方面,沙超群透露,「相關產品,研發進展順利」。

在技術路線上,海光CPU研發的起點和生態搭建, 來源於多年前與AMD合作,獲得其x86架構的技術授權。

x86架構起步早,生態環境較其他處理器有優勢,全球套用x86處理器的伺服器銷售額,占市場九成以上。

由此,海光的CPU,能廣泛相容一大批基礎軟體以及套用軟體。

不過,在他人「地基」上造產品,難免遭受外界質疑。

一位半導體行業從業者向【21CBR】表示,x86架構由AMD和Intel主導和推動,「海光的生態優勢要依賴授權,必然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同時得面對這兩家廠商的競爭,優勢發揮難免受限。」

就「卡脖子」的風險,去年,沙超群強調,公司已完成對授權技術的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獨立實作了海光產品的叠代,具有自主研發能力。

產品方面,其首次用上了自研CPU微架構。

4月中旬,就輝達CUDA相容性調整的傳聞,公司回應,相關調整不會對DCU相關產品產生影響,「DCU硬體及軟體棧產品,依然會延續自主研發路線進行演進。」

好業績、好勢頭,海光大幹快上。

圖片來源:海光資訊,除標註外


投資 · 傳媒 · 創新

關 於 本 文

  • 者:何己派

  • 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ID:weixin21cbr)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創平台所有。

  • 精 彩 文 章

  • 1.

  • 2.

  • 3.

  • 4.

  • 5.

  • 致力為讀者提供精彩、深度、有料的商業財經內容

    為企業提供全媒體品牌策劃、內容創作、推廣傳播

    Hi,U can also follow us

    出品 | 商界傳媒內容編輯部

    投稿/合作/爆料 聯系微信:JEFF_MAIN

    你再主動一點點 我們就有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