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 k.com.cn
文|讀者:曉蕭
某天下班後,我帶著3歲多的兒子去小區兒童遊樂區玩耍。兒子很想蕩秋千,不過此時秋千上已經有一個小女孩。我告訴他這種情況要排隊等待才可以。但小孩子的耐心有限,過了四五分鐘後,他的情緒明顯焦躁了起來。我讓他自己去和小朋友商量,看是否可以讓他也玩一會。
兒子有些羞澀地將我教給他的話術重復了一遍,不過不出意外他遭到了簡單直接的拒絕:「這是我的,你不可以玩。」兒子轉而向我投來了求助的目光,我只能選擇無視,趕緊將他的註意力轉移到小區的其他遊樂設施上去。兒子很快就忘了這個插曲,倒是我一邊心不在焉地陪著他玩,一邊密切地關註著秋千那邊的動態。
【守婚如玉】劇照
在我看到那個小女孩終於離開秋千時,便趕緊拉起兒子飛也似地奔了過去。沒想到他剛坐上去,女孩就邊嚷嚷著「你不許玩」邊沖上來準備推搡我的兒子。雖然我及時制止了她的行為,但她站在原地絲毫不肯動彈,兒子自然也沒法開始蕩秋千。在我的建議下,他開始嘗試與女孩進行簡單的溝通,希望對方能站到一邊等待一下。無奈眼前這位女孩突然開始尖叫,緊接著嚎啕大哭了起來。她的哭聲總算吸引來了站在人群中沈浸式熱聊的奶奶,雖說她奶奶趕緊將她拉到了一邊去,但在我兒子蕩秋千的整個過程中,這個小女孩撕心裂肺地哭喊,一直試圖掙脫她奶奶的拉扯直沖過來。
兒子似乎也被眼前這個女孩的架勢給震住了,蕩秋千時顯得有些心不在焉,沒一會兒就意興索然地離開了秋千。當然,他的心思很快又轉移到了其他的遊戲上去,而這一幕卻在我心中引起了波瀾。就像曾經懊悔自己在同別人的爭吵中,總是無法正常發揮占據上風時一般, 我開始質疑自己在帶領著孩子面對社交中出現的種種紛爭時,是否扮演了一個合格母親的角色。我腦中重新上演了剛才的秋千風波,但這次我沒有尋找到標準答案。
【小舍得】劇照
心理學中將兒童社交劃分為了四個階段,分別是獨自遊戲、平行遊戲、聯合遊戲、合作遊戲階段。 隨著3歲多的兒子開始有了聯合遊戲的意識,在社交中受挫的場景似乎也隨之增多了。尤其是我們新搬到這個小區之後,這個情況愈發明顯了。對我這個多年前就已放棄與小區鄰居有任何形式來往的人來說,我可以選擇不融入到小區媽媽圈中去,但這個社交方式顯然不適用於生活半徑幾乎都圍繞著小區的兒子,他有很旺盛的社交需求。這似乎意味著,我也得硬著頭皮以過來人的身份,給初出茅廬的小夥子傳授一些經驗了,盡管這並不是我所擅長的領域。
當然一開始,我以為自己會成為自己想象中的那種家長,能以知心朋友的角色順其自然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用成年人的智慧幫助孩子巧妙化解生活中遇到的困擾,總之我給自己設想的關鍵詞應該是「淡定從容」。 不過在偶爾觀察到兒子在他人生中最初的社交階段屢屢愈挫的場景時,我開始表現出了「上頭」的跡象。
【陪你一起長大】劇照
比如說他想加入某個已彼此熟悉的小朋友團體時,會遭到沒有不加修飾的拒絕,「我不要和你玩」。他總是喜歡找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對方即便接受了他的加入,也會將他當成小跑腿,要求兒子在整個遊戲過程中都保持絕對的服從,偶爾溝通不暢時兒子還會遭到對方的訓斥。
在家裏我們總不斷地教他學會和妹妹交換玩具、分享好東西,但一旦走出家門他想交換玩具的想法,要不就是被無視要不就是屢遭拒絕。當然也會遇到兒子試圖采用動手推搡其他小朋友等方式來解決爭端的情況。但無論他在社交中表現出來強勢還是弱勢,一旁的我都難以放松神經。 盡管 這樣的場景在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比比皆是,但當主角換做我的孩子時,我卻表現得比孩子本人還要情緒激動。
在回顧了我的成長之路後,我發現自己成為一個過度保護型的父母是有跡可循的。 我的父母總是會念叨現在的小孩難帶,不像我小時候,只要保證我能吃飽並且安全地活著就行,哪裏還會去關註什麽心理活動。當然了,父母沒有註意到我有情感訴求,並不代表著我小時候真的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學齡前和鄰居家的孩子們之間的打打鬧鬧,父母一概置之不理。當我嘗試去表達自己在交友中遭到了排擠、語言暴力或者肢體沖突時,父母只會讓我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要求我多一些忍讓,做個「乖女孩」。由於深知沒有人給我撐腰,所以我比很多同齡的小朋友更加敏感。 這似乎築成了我一直以來交友的底色,怯懦而不自信,出現問題先自我反思。
【加油媽媽】劇照
父母第一次關註起我的交友問題,是我剛上小學,學習成績徘徊在班級末尾時。他們傳授給我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交友技巧,就是和成績好的或者是當班幹部的同學交朋友。 顯然他們並沒有註意到,比起提高學習成績,當時困擾我的其實是,一個在農村生活了六年的小孩子,該如何擺脫自卑心理,順利融入到一群與自己成長環境截然不同的同學中去。
在我學習成績也有了大幅提升後,他們似乎忘記了我曾經慘不忍睹的墊底生涯,又補充了交友技巧的後半句,就是遠離差生,以防被帶壞。在他們眼中的朋友其實就是學伴的代名詞,但凡涉及到真正的社交問題,我一瞬間又會被視為小屁孩。一個小屁孩交朋友中遭遇到的挫折和問題,被父母自動判定為沒有營養的過家家遊戲,不具備任何討論價值。
等我成年之後,父母又開始將目光投向我的戀愛、就業等這些重要人生課題上去,他們好像預設為我是天生的外交家,從來不會遇到諸如類似室友矛盾、融入新的集體、維系舊日朋友關系的苦惱。 在社交這條路上,因為從小到大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遭遇到了太多難以消化的負面反饋,導致我最終走上被動型社交之路,用逃避的方式來避免受到傷害。
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我不由自主地將當年自己的無助投射到他的身上,除了決心給他撐腰外,我預設為他會遇到不少困境。我給他講了很多關於交朋友、自我保護、反對霸淩等社交主題的繪本,時不時還會假設一些場景來考察他的接受程度。很快,他就熟記下了這一連串的理論知識,但對於他能不能在實際生活場景中,將理論轉換為實踐,我則始終心存疑慮。
【我的媽媽是天使】劇照
一個周末,我和老公兩人帶著孩子出去玩。小區裏有個沙坑,兒子不小心碰到了一堆沙子,那是一個人高馬大的初中生模樣的男生堆起來的。對方當即就用臟話罵了兒子幾句。大約是對方的語氣和表情太兇,還不待我有所反應,只見兒子急匆匆地跑到旁邊的灌木叢裏找到了一根細細的樹枝,轉身沖向初中生的方向。
眼看著他要發起一場力量懸殊的「戰鬥」了,我趕忙上前阻止了他。看來他是記住了被欺負了不能忍氣吞聲,但似乎也忘記了另一條重要法則,力量懸殊時要以自己的安全為重。最終,在我的介入下,兒子找到了表達不滿的途徑。他坐在初中生旁邊碎碎念了幾句「不能用臟話罵人」,雖然對方全程沒有任何回應,但在兒子心中這個小插曲算是告一段落了。
這次無法及時翻篇的人依舊是我。看到老公終於結束了電話後,我趕緊將剛才發生的事情給他繪聲繪色地轉述了一通。在聽完我的描述,老公淡定地表示雖然他能理解我的心情,但每次遇到這種小事時,我的反應都過度誇張。他說我從來不相信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化解自己的社交困境,帶孩子出來玩時總是全程擺出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
【三十而已】劇照
我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過分誇大了孩子社交中遇到的小問題,便去詢問了每天陪孩子時間最長的孩子奶奶。她很淡定地表示,來到新小區後,孩子已經交到了好朋友,也沒有出現被誰欺負的情況。我才意識到,原來真正無法面對這些社交小挫折的人其實是我。我過度地將自己的童年陰影代入到了孩子的角色中,經常會在和孩子的溝通中,有意無意之間對他強調「你遭受了欺負」這樣的負面印象。
因為內心深處一直不認同自己父母那一代人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所以我一直想成為一個能走進孩子內心,時刻為孩子撐腰的人。 但或許不經意間,我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也就是「玻璃心」的方向。 比起時刻充滿警惕地應對孩子在社交中遇到的每一個小問題,我想作為母親,我首先應該接受孩子離開父母身邊,必然會遇到挫折這件事情。或許只要在我能看到的地方,我很難做到對他遭遇到的挫折袖手旁觀,但我也要努力學習如何從一個直接參與者轉變成觀察者和指引者。 甚至在小孩這群天生的社交能手面前,也許我還能學習到不少真誠的社交技巧。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同同
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
征稿要求
本刊對投稿的真實性有嚴格要求 ,個人故事 必須為本人親身經歷,真實可靠, 保證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虛構內容 。對於文章內容,作者應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圖片、視訊均可),且願意接受核實(如職場類話題中將被核實本人真實職業資訊、行業、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邏輯嚴密,文筆流暢,以第一人稱敘事,字數不低於5000字。
征稿長期有效,投稿發信件至「 [email protected] 」,將投稿與 【作者投稿原創承諾書】 一同上傳至附件,並在信件主題標註 【標題+字數】 。
詳細征稿要求請點選👉【 】
稿件範例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