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當博物館成為治愈之所,我們終於看到歷史的微妙

2024-05-16情感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各地博物館正迎接著蜂擁而至的人群,「一票難求」的場面屢屢出現。 開啟社交媒體,有關「博物館」的關鍵詞,瀏覽量已超過18.1億次……

據國家文物局釋出的相關數據,截止2023年,全國已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全國博物館舉辦線下展覽3.4萬個,接待觀眾5.78億人次。2024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為「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透過有關博物館的教育和研習,我們對於過去漫長歲月的共同記憶即將被再度喚醒。

「知來處,明去處」。 當博物館成為連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當我們身處重重壓力又無處逃遁的日常,此時,博物館成為現代人最為治愈的場所,凝望過去時代裏的生活與華彩,與古人來一次寧靜又神秘的通話。

臨近「5.18國際博物館日」, 著名演員趙文瑄與文博學者於春一同走入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 ,觀看與探索文物背後的時代脈絡,透過紙面、實物、多媒體之間相互交融的字元、文物、對話與畫面,再度呈現一個無比美麗並動人的世界—— 【從大歷史,看大未來】 ——它探訪過去、映照現在並意圖闡釋未來。

01

大歷史中的細節: 以駝代步、

歌唱而來的巡回樂團

在人氣最高的中國十大「省博」中,陜西歷史博物館排名第一。

作為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素有「給我一天,還你萬年」的博旅美稱。如今,陜西歷史博物館每天超過60萬人預約參觀,但真正能成功預約的僅有1.2萬人次。

人們為何對這座博物館情有獨鐘?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裏,上至遠古時期的古老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在館藏長達一百多萬年的編年史裏——唐朝,如同其中一條最為璀璨明亮的金黃色長河,在過去未來重門洞開的陳列展示中,熠熠生輝。

唐墓壁畫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獨具特色的珍貴藏品,20多座唐墓的壁畫精品近600幅,其中5件(組)18幅被國家定為國寶級;而上世紀70年代於西安何家村,1000多件深埋地下超過千年的金銀器、玉器、貴重藥物、中外錢幣窖藏文物展露「真容」,成為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

家村珍品文物 唐代雙獅紋金鐺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

視覺中國供圖

透過這些豐富多元的藏品,可以想象在1300多年前長安城裏日常的一天。

在承天門的鼓聲中,長安城逐漸醒來。晨鐘余音回繞,茶堂青煙裊裊。中午分時,大唐西市擠滿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波斯邸、珠寶店、貨棧、酒肆鱗次櫛比地開放。夜幕降臨,民間樂舞百戲熱鬧非凡,人聲鼎沸,百戲騰驤。吞刀吐火,尋橦走索,諸般伎藝雜耍輪番上演,人群之中喝彩之聲此起彼伏……

演員趙文瑄在其三十二年的演藝生涯中,與唐朝之間的緣分深刻而浪漫 。他在【大明宮詞】裏扮演唐代「第一駙馬」薛紹、在【大唐玄奘】裏扮演唐太宗李世民、在【大唐芙蓉園】裏扮演唐玄宗李隆基……

著名演員趙文瑄

在他的想象中,唐朝給人一種黃、橙、紅相互交織的暖色調。張愛玲在【存稿】中,亦是如此形容隋末唐初, 「另起爐竈寫一篇歷史小說,開頭是:‘話說隋末唐初時候’,我喜歡那時候,那仿佛是一個興興轟轟橙紅色的時代。」

在這樣一個代表了熱血、積極與生命的時代裏,歌舞升平與曠達大氣彼此共存。無論是盛唐時期三彩駱駝載樂俑,展示唐代那個以駝代步、歌唱而來的巡回樂團非凡風采,抑或者以青山松林為背景、描繪狩獵場景的唐墓葬壁畫【狩獵出行圖】,再或者,陜歷博 「鎮館之寶」 唐鑲金獸首瑪瑙杯,彰顯了唐朝貴族崇尚胡風的宴飲風氣。

【狩獵 出行圖】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視覺中國供圖

從最為細微的部份,比如唐三彩中以黃、綠、白三色為主的交叉釉色;【狩獵出行圖】中,多位騎馬狩獵者或攜弓帶箭、或持馴豹鞭、或持旗駕騎,姿勢和表情絕無相同;鑲金獸首瑪瑙杯的獸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我們都能看到大唐厚重又飛揚的氣質深深埋藏於各個藏品最為細節的部份。

就在到達陜歷博的幾天前,趙文瑄看到朋友所畫的一幅抽象畫,畫中散落著大片橙與紅的色塊,幾個黑色暗影點綴其中, 「這讓我一瞬間就想到唐朝—— 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幾個人策馬飛騰,從中熱鬧興旺地經過」。

此次 由三聯生活周刊、三聯中讀與東芝電視聯合發起的「看見博物館」計劃 ,我們也透過東芝百吋旗艦巨幕Z870作為全程記錄與眾多珍貴文物的數位化呈現,實作「古今對話」。當遙遠的大唐王朝靜靜地佇立在書本中、螢幕裏、博物館,留下一些殘片供我們遐想,我們正是借助著吉光片羽,從這個盛大王朝的旁邊策馬而過。

除了現場觀看外, 東芝電視作為生動而多元的媒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與古文物親密接觸的橋梁。 東芝百吋旗艦巨幕Z870不僅能夠精準地呈現出各種文物豐富而生動的樣貌,而且 可以讓觀眾在享受 真實而 舒適的視聽體驗的同時 仿若親臨千年前的唐朝,感受歷史的呼吸,與古人展開對話。

02

大歷史中的真實:

史學界的一場爭論

如果說,其上的陜歷博文物展現了歷史在細微與宏大雙重層面之上的豐富,那麽, 70年代西安何家村窖藏文物的出土,則意味著歷史的真實如此多重而繁復 ,它並非當時朝代遺留下的一磚一瓦,而是疊加在這些真實磚瓦上的各種猜測與推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盛唐時期的「鴛鴦蓮瓣紋金碗」 ,錘鍱成形,鏨刻為紋——上下兩層凸鼓著蓮花瓣紋,每層十片,輪廓相合;每一蓮瓣都鏨刻裝飾,上層動物紋中有鴛鴦、野鴨、如麗、狐貍,下層是忍冬花圖案,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

鴛鴦蓮瓣紋金碗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與「鴛鴦蓮瓣紋金碗」同時出土的 「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 ,壺身上弓狀提梁、覆蓮瓣式壺蓋以及壺身上的駿馬,均鎏上一層黃燦燦的金色,與銀白色壺體交相輝映;在壺身中央,飾有一匹突出於壺面的、金色的、奇異的馬。這匹馬身軀健碩,長鬃披頸,前肢蹦直,後肢彎曲,口叼酒杯。據考證,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馬。

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視覺中國供圖

這兩樣出土於同一地點的珍貴金銀器,是1970年10月5日的一個午後,在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興化坊內一處唐代窖藏裏兩個巨甕和一件大銀罐中被發現。當這些珍物暴露於世人面前的那一刻,便引起了史學界一片長久不休的爭論——

郭沫若認為珍寶的主人是唐高宗李治之孫、章懷太子李賢次子邠王李守禮,因邠王府便興化坊在附近;而北京大學考古教授齊東方則堅持,遺寶所有者應是唐代尚書租庸使劉震,埋藏年代則在唐德宗建中四年爆發的涇原兵變中…..有關這批珍寶歸屬者還有更多爭論,但無論哪種說法,都讓人意識到——

那些靜靜佇立於博物館中的「物」絕不冰冷僵硬 , 當我們步入其中,著眼於博物館的獨特敘事,都正在走出現實的重力場,走到時間流以外,獲得日常生活之外的另一種體驗。

與此同時,即使在螢幕中觀看,這些珍貴文物透過東芝百吋旗艦巨幕Z870的真實還原,被完美呈現出來。 東芝電視堅持以精工匠造的精神傳遞影音真實之美,透過原色調校技術還原影像自然本色 ,為使用者帶來真實舒適的視聽體驗,仿佛瞬間穿越千年,開啟了一場與古人的親密對話。

李德庚曾在【流動的博物館】裏說道, 「博物館的內核從未改變,無論在任何場景下,以任何形態出現,都是靠集合時空中的‘碎片’事物,重新編織出一個烏托邦幻境,來幫助人突破‘此時此地’的精神囚徒困境。」

而挖掘這些「碎片」的人,又是如何構建那套既貼合歷史痕跡、又極具想象力的奇妙世界觀呢?

03

大歷史中的匠心:

路,只有那一條

據統計,目前中國不可移動文物達76.7萬處、國有可移動文物達1.08億件/套,而目前全行業從業人員只有17.57萬人,具有全國考古領隊資格僅有2000多人。

於春就是其中一員。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 於春

2002年,從四川大學碩士畢業後,於春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始了自己無比熱愛的考古工作。從商周時期的三星堆到唐宋時期的石窟寺,印象最深刻的是20年前去往川西的一次考古經歷。

當時20出頭的她,接到了來自上級的緊急任務——前往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川、青、藏三省區結合部的四川甘孜州石渠縣洛須鎮。由於當地新發現了一些吐蕃時期的造像和文字,她火速將資料收集起來,帶著工具、拓片師傅和司機就要走。當時她剛剛新婚,老公不放心她的安危,於是四人一起出發。

「路,只有那一條。洛須鎮在民國時期曾作為縣城,但由於偏遠早已撤縣,那條路也是民國時期修建的,就在高山的懸崖絕壁上。測量照阿拉姆造像時,都是把人家修房子的腳手架用拖拉機拉到懸崖下面,搭好腳手架,爬上去測量和拍照。我覺得非常自豪的是,如今大家研究這一處造像的時候依然用的是我當時畫的線圖,那都是我一寸一寸在手腳架上面測量出來的。」

於春在西藏阿裏劄達縣格布賽魯遺址M2進行考古發掘

從熟稔於心的鉆研,到強調實操且異常艱苦的考古挖掘,發掘後的再研究與梳理,繼而到文物進入博物館之後的展陳與公共教育,一系列對於中國物質文化遺存的「拼圖」過程,讓我們窺見,文博工作者在背後所做出的那些強大並龐雜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探索。

這種對於宏大歷史的解碼和轉譯不僅是文博工作者最為必要的工作,它更關乎我們對於「根源」的深刻理解。當你步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周圍一切因過度陌生讓人感到恐慌時,請去博物館吧。在這裏,你能了解這片土地的全部過往與歷史,觸達這座城市的真正根源,以及埋藏在深處的所有辛酸、抗爭、波折和榮耀。

同樣地,這種有關編碼和傳送的過程也不僅只發生於歷史考古的現場。1925年,當英國工程師約翰·貝爾德在發送端把景物的各個微細部份按亮度和色度轉換為電訊號並順序傳送時,他不會料想到自己此時的發明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多麽巨大的改變。

當接收端按相應幾何位置顯現各微細部份的亮度和色度來重現整幅原始影像時,從現代科學意義來講,世界上第一台電視誕生;但這並非是人類歷史上對此的首次嘗試,無論是西漢起源的「皮影戲」,還是自北魏時期延續到隋唐宋元數代留在敦煌的絢爛壁畫,抑或者明清時期流傳於人們手掌間的繪本,它們都是人們關於呈現與再現的探索。

1952年,東芝電視自誕生伊始,便堅持精工匠造的精神傳遞影音真實之美。

與博物館中海量文物支撐宏大歷史敘事的基底相同,東芝以儲存數億片源的色彩管理檔案為基礎,堅持原色調校,還原影像自然本色,秉承 「真實至上」 原則,為使用者帶來真實舒適的視聽體驗。

「更小的光暈,更多的明暗細節,更多的色彩對比,更透亮的黑,更純凈的白」 ,這並非是文學作品裏關於「光暈」的描述,也不是畫家對於色彩與明暗的嚴格要求,而是東芝電視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們一直秉持的「工匠」精神。 為了 在每一個生產工藝環節力求最優, 他們深入了解使用者需求,關註使用者體驗,持續探索新的顯示技術、 音訊處理技術及智慧化技術, 以極致的音畫品質,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的觀影體驗。

當我們透過東芝電視100Z870觀看博物館中的文物時,不僅是在回顧過去的輝煌,更是在展望未來的無限可能。 東芝電視100Z870不僅是觀看歷史的視窗,更是連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

對於過去的再現與還原,一次次在書本、博物館乃至大熒屏中出現,當我們看到「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裏那匹奔騰於盛唐時期的馬,才能理解並想象舞馬作為宮廷表演在大唐盛行的畫面——那些訓練有素的馬匹,踏著鼓點翩翩起舞、銜杯祝酒,紛沓馬蹄之下,正喧騰而起一陣煙霧與灰塵。

這縷有關歷史的煙塵從未消散,就像博物館之所以被稱為「museum」的那個傳說——眾神之王宙斯和記憶女神謨涅摩敘涅生育的9個發束金帶的女兒被稱為muse(繆斯女神),她們供奉母親記憶女神的場所,被稱為museum。

當我們觀看古老之物時,正是為了那已快被我們遺忘、正在失落的共同記憶。 這樣的記憶當然不止在博物館發生,它一次次穿梭於各種媒介之間,由我們快速攫取並心領神會。

策劃丨 三聯中讀·品牌

作者 明星辰

編輯丨 鞠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