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頂尖大學結束世界排名,中國學生為何陷入「排名信仰」?

2024-05-11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維舟

又一家頂尖大學結束大學排名了。日前,蘇黎世大學(QS排名世界第91)決定結束THE Ranking,因為該排名無法反映大學開展的各種廣泛的教學和研究活動。 在此之前,印度理工學院結束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理由是缺乏透明度。

更早之前,國內的三所名牌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也都相繼結束大學排名,不再向國際大學排名機構提供相關數據。 南京大學曾是第一所引入「洋指標」的大學,其結束決定尤其具有指標性意義,被普遍視為一種反思和改變。但問題是:反思什麽?如何改變?

【摩登家庭】劇照

大學結束排名時,雖然說法種種不一,但總的來說大抵就是「評級方式存在缺陷」:排名指標本身有局限性、數據透明度和可靠性有問題、由於文化和地域偏見而無法真實反映學校的價值,如此等等。問題是會有完美的評級方式嗎?畢竟任何排名指標都是有選擇性的,數據的品質又參差不齊,不管排名機構如何努力,恐怕都很難搜集到百分百透明、可靠又被普遍接受的數據,並完全客觀真實地反映所在大學的教育價值。

由於大學排名如此重要,這就難免會讓人經不起誘惑去設法作弊,有時連老牌名校都未能免俗。 2022年,哥倫比亞大學承認在班級規模、財務資源、畢業率等六方面送出了錯誤數據,從而將排名提升至第2名;同年9月釋出的U.S. NEWS最新排名中,哥大跌至18名。隨後,它正式宣布結束這一大學排名,終止一切合作,不再提供任何數據。

大學排名看著都是清清楚楚的各項指標數位,但實際上,所有指標的權重都是人為設定的。 諸如師均論文參照、國際教職員工比例、國際學生比例,這些憑什麽權重是5%而非20%或1%?完全一樣的數據,但各項指標權重設定不同,就能得出全然不同的排名結果。特別是當最終分值很接近時,哪怕只是調整少數關鍵指標及其權重,都能顯著地改變位次,這不僅可能導致違背常理的荒謬結果,也給操縱排名留出了不小的余地。

【生活大霹靂】劇照

2020年,全球四大高校排名榜之一的U.S.NEWS釋出的榜單顯示,曲阜師範大學在數學學科上名列全球第19,全國第1,竟然力壓北京大學(全球第23),而山東科技大學的排名也超過了清華。這一結果讓無數人目瞪口呆,網上有人嘲諷:「曲阜師範大學,這次徹底把大學排名給玩壞了」;「曲阜師範大學,憑借一己之力,搞垮U.S.NEWS這一老牌大學榜單的公信力」。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這兩所大學利用了規則的漏洞:在U.S.NEWS數學學科排名中,文獻計量這一項指標就占65%,這一評價機制最看重的就是論文發表在學術期刊的數量和被參照次數,但問題是它只能評估數量而非品質,一篇在頂級期刊發表的論文和灌水論文的權重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只要一所大學拼命發相關論文,以量取勝,同時強制性要求校內研究人員相互參照論文,就能有效提升排名。有人因此總結出這樣一個公式: 瘋狂輸出水論文+本校師生相互參照=飆高的文獻計量指標。

【二十不惑2】劇照

這些還需要挖空心思去編造數據或利用規則,等而下之者,則采取更簡單粗暴的方式:買排名。 【紐約時報】今年初就曾曝光,不少高校為了吸引學生、阻止入學人數下降和預算縮減,不惜投入重金去購買U.S. NEWS的排名「徽章」,獲得「徽章」即得到排名認證。在最新釋出的QS排名中,雪梨大學有六個學科進入全球前 20 名,36 個學科進入全球前 50 名,簡直是「贏麻了」,但連它自己的學生都覺得難以置信,懷疑這只是「充值」帶來的。

排名帶來的好處太多,相比起來,為此花點錢似乎倒還劃算,但可想而知,這會腐蝕大學精神,提供扭曲的激勵,導致教育的異化。 在蘇黎世大學結束大學排名之後,由瑞士教育與研究國務秘書營運的網站universityrankings.ch就發出嚴厲譴責,由媒體公司營運的大學排名更傾向於角鬥場式的競爭:

「他們喜歡以排名表的形式列出明確的結果,讓勝者和敗者在戲劇性的‘排名遊戲’中相互競爭,甚至以過度簡化或犧牲精確度為代價,排名的大幅波動甚至會增加這種戲劇性。這種排名不會影響營運商的經濟利益,但很可能會給相關大學帶來重大影響。」

【一起同過窗】劇照

這甚至不是「評級方式存在缺陷」的問題,而是評級本身就有問題: 這意味著將商業領域的模式(諸如「世界500強」)搬到了教育領域,但一所大學應該這樣嗎?不可否認,大學的運作也需要依靠資金,需要招募師資和生源,甚至也有倒閉裁員, 但可想而知,如果其運作都圍繞著如何提升排名,那可能會讓它越來越像一家成功、高效、賺錢但短視的公司,而不是一所有社會責任感、清晰使命感的大學。

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就曾指出,人文形式的社會探究,會導向對人類生活進行質性意義上的豐富探詢,「對社會現實的客觀和定量分析將被視為工具,它們往往非常有價值,但它們本身是不完整的,如果沒有對這些方法自身無法完整的人類目的進行更豐富的研究,它們就是不完整的。」例如,為促進技術和創業能力的發展,人文性、基礎科學研究正被降級和擠壓,但這種貧乏而缺乏創造性的觀念,無法培養出良好社會所需要的成員,從長遠來看,必將侵蝕一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她更進一步指出,數位乍看上去客觀理性,但其實隱含著強烈的評價性:「凡是可被衡量、可通約的,是可把握的、有序的,就是好的;那些無法被衡量的,是無邊界的、難以捉摸的、混亂的、威脅性的,就是壞的。」然而,人類社會有許多最有價值的東西,或是模糊不確定的,或是不可量化的, 「面對一個在其多樣性與不確定性與人類的價值和選擇一樣的主題,一位關註秩序和進步的思想家應捫心自問,我們的生活領域是否可以,或者成為一種測量科學的領域。」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劇照

確實如此,教育領域也有很多東西是難以量化的。 且不說別的,幾乎所有大學排名都將論文發表數量作為重要指標,然而,且不說這很難衡量不同論文的品質高低,更無法衡量大學的教學活動。在提升排名的KPI驅動下,國內一些高校給師生施加了強大的壓力,結果是連教師也普遍將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去,而常規、日常的教學活動則遭到了普遍的忽視,這還能把學生教好嗎?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就曾批評國內高校過於看重排名,但「機構怎麽排是機構的事,大學怎麽辦學是大學自己的事,大學辦學的特色、傳統、文化、精神等是無法納入排名體系的」,這樣急功近利地辦學,最終就是「重學術研究,輕教育教學,不重視內涵發展和人才培養」。 他認為,要建設一流大學,必須「始終把人才培養放在第一位」。恐怕也正因此,2020年以來,教育部一再明確重申,不得盲目采信、參照和宣傳各類機構釋出的排行榜,堅決不圍繞各種流行的排行榜辦學。

但問題並不到此為止。不管如何詬病大學排名,現實是: 中國學生對排名還是挺有信仰的,事實上,一些海外高校之所以充值提升排名,目的之一就是吸引中國留學生。 對學校來說,當然應該堅守教育本位,拒絕被商業所異化;但對學生來說,客觀上有某種市場需求,那就是當他們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擇校時,大學排名至少給了他們一種簡便的指南,心裏能大致有個底,就像不知道吃什麽餐館時,就看米其林餐廳指南。

【人世間】劇照

選大學、選專業,可比選餐廳更難得多,門道更復雜,就算花工夫了解,也未必能真正摸清。 雖然現在也能找到一些資訊,但大家還是不會報不會選,所以張雪峰這樣的人物才有了市場;至於國際上的大學就更看不懂了,基本上純靠留學中介和機構排名來進行篩選。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沒有大學排名,那麽有什麽東西可以滿足這種需求,讓學生們有所了解?

也就是說,那中間有一塊模糊地帶,大學、排名機構、中介、家長和學生在這裏或主動或被動地展開賽局。 排名機構當然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了,所以QS在排名之外,還同時營運著以大學和學生個人為物件展開的咨詢服務。加州柏克萊大學就曾指出,「接受QS咨詢服務的大學排名有可能上升」。南韓也曾有52所大學結束排名後傳出內幕:很多高校為了提升QS大學排名,向它繳納了不菲的廣告費或被迫接受了其提供的咨詢。

錯的不是滿足市場需求,而是原本應當恪守中立的評級,和商業性質的咨詢服務,纏結不清地混雜在一起。 如果大學排名失實,那麽對評級機構來說,其公信力所遭受的重創是很難挽回的;反過來說,大學排名如果不能夠反映各高校的真實實力,那麽就需要更專業化的咨詢機構來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建議。

【同學兩億歲】劇照

教育的確不應該等同於商業邏輯,但現實點,教育也並非和金錢不沾邊,事實上,這對大部份家庭來說都是大筆支出,是對孩子人生的投資。【微小的總和:新精英階層的消費選擇】一書中直白地道出了這一點:「到了今天,光憑大學教育就足以定義和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收入、職業和社會階級。教育不僅至關重要,或許從長遠來看還是具有最大實用價值的消費習慣。」

大學排名無疑有其價值,也無須廢除,真正需要提防的是對它的迷信和權威化,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那只是供我們參考,但不是全部。 上大學並不只是「購買一項服務」,真正的教育是延續一生的復雜過程,不是上個好學校、好專業就萬事大吉了,這裏面有著無數不可控因素,沒有哪家評級機構能替你做出決定,只有你自己才能。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同同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