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錢,你會想起什麽?
是銀行卡上的數位,還是購物車裏的商品?
是加班熬夜的黑眼圈,還是理財帳戶的波動?
有人覺得談錢很俗,也有人覺得錢是守護自己和愛人的最好方式。
很多父母會拼盡所有,只為給孩子提供一個優渥的生活環境。
他們篤定「再窮不能窮孩子」,盼著孩子能出人頭地。可他們卻忽略了,孩子長大能賺多少錢,與父母的言行舉止息息相關。
對錢諱莫如深的父母,很難養出賺錢能力強的孩子。
唯有從小就讓孩子接觸真實的社會,了解錢的來源和流向,才會讓他們的心智更成熟。
正如教育家卡爾·威特所說:
金錢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學會攢錢,也不是讓他經商,而是讓他樹立一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讓他成為一個健全的、能幹的人。
朋友西西是我見過最節儉的人,沒有之一。
每次出去聚餐時,她總是點最便宜的菜,很少嘗試新品。
周末一起逛街時,她從來不買原價的衣服。哪怕很喜歡,也要等過季打折後才拿下。
她很喜歡看書,可買多了也會有負罪感,覺得一本書的價格,都夠父母一天的生活費了。
凡是涉及到錢,她就會露怯。
剛入職時談薪,招聘軟體上明明寫著每月8-10k,可當HR問她期待薪資時,她卻只敢報7千。也因此,她成為同一批進來的人中薪資最低的。
後面跟她熟了,我才知道她的囊中羞澀背後,是家庭環境的烙印。
小時候,她家裏條件不好。每次要生活費時,媽媽都要嘮叨一大篇,然後在抽屜裏翻找好久,才拿出一把皺皺巴巴的零錢,不情願地遞給她。
這種要錢的困窘,一直停留在西西腦海裏,讓她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的東西。
所以即便她已經工作了,經濟獨立了,可內心就像一個黑洞,始終充滿匱乏感。
她舍不得花錢投資自己,也不知道除了打工,還能有什麽方法能賺到錢,活得很辛苦。
曾看過一句話:
物質和金錢的匱乏,會引發孩子心靈上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感,讓他做什麽都缺乏底氣。
在中國人的傳統教育裏,「談錢」似乎是一件上不了台面的事。
可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模仿他們對錢的態度和賺錢的方式。
如果父母的金錢觀本身有問題,孩子長大後想糾偏,勢必要付出更多努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沒必要刻意「窮養」或「富養」,而要讓孩子意識到錢的價值,學會賺錢和花錢,可又不被錢所役。
博主@帥健翔20多歲時,就賺到了人生第一個百萬,年紀輕輕財富自由。
他坦言自己的賺錢能力,和家庭經商的環境熏陶息息相關。
他對自己人生第一次花錢的經歷,至今印象深刻。
有次家裏來客人,碳酸飲料不夠了,媽媽給了他50元錢。
有意思的是,媽媽在把錢給他時說:
雖然給你30元應該就夠了,但我現在給你50元,如果你最後能剩下20元或更多,你將會得到額外5元獎勵。
小孩都喜歡獎勵,於是他沒有隨便買零食,剩下了一些錢。
也是這次經歷,讓他同時感受到了花錢和存錢的快樂。他說:「媽媽的一句話,讓我對錢的意識更加完整了。」
還有一次考完試後,爺爺給了表弟一筆零花錢,卻沒有給他,因為他沒考好。
他不甘心,於是滿大街跑,看有沒有機會。當時,適合小孩的兼職不多,無非是發傳單或賣報紙。
在他看來,發傳單是死薪資,賣報紙上限則要高得多,於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於是,他每天早上4點起床,去報社拿報紙,然後去茶樓或培訓機構賣。雖然很累,可20天就賺到了3000塊錢。
嘗到有錢的快樂後,他此後一直一邊上學一邊研究如何賺錢。
和同齡人相比,他的財商教育無疑是超前的。
這些積累讓他在賺錢方面,沒什麽心理障礙,也不被恐懼和遲疑所困擾。
有的父母會擔心從小跟孩子談錢,孩子可能變得唯利是圖,或過於功利。
其實不會的,只有當一個人的欲望一直無法滿足時,才容易變得貪婪,因為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倘若父母透過言傳身教,教會孩子理性使用金錢,反而大有裨益。
正如【壓歲錢的遊戲】一書中所寫:
家族傳承,除了傳承財富外,更需要傳承的是使資金增值的能力,而增值保值的能力,就是財商。
所謂財商,看似虛無飄渺,卻滲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兒童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提到,照顧孩子就像照顧花園,做父母就像做一個園丁。
我們種植花草時,需要定期施肥、辛勤耕地。
養育孩子亦然,離不開父母的精心呵護與培養。
怎樣才能在孩子心中,種下財富自由的種子呢?
第一,永遠不要恥於談錢
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離不開金錢。
如果父母在潛意識裏,覺得金錢是萬惡之源,對錢避而不談,孩子就會越好奇。
這時候,要是沒有正確引導,孩子一不小心就會走上歧途。
對此,財新傳媒總編輯王爍給出了兩個實用技巧。
一方面,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錢是好東西,且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盡可能讓孩子早點掙錢,知道生活的不易,把人生的錯誤犯在前面。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處理好自己和金錢的關系。
第二,給孩子定消費原則
隨著手機支付的普及,現代人的消費習慣早已改變。
花錢,似乎變成了虛擬的數位遊戲。
可要是想讓孩子養成好的消費習慣,就不能大包大攬置辦好一切,而要讓他們參與購買的過程。
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建立「願望清單」,把所有想買的東西寫下來,再引導孩子給目標和需求排序,學會「按需購買」,而不是「按欲購買」。
如果有空,你也可以帶孩子去超市或菜市場,對比不同物品的價格。
這樣做能幫孩子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麽,避免盲目跟風和過度買買買。
第三,盡早開始財商教育
有人問巴菲特:「父母在教育孩子理財時,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麽?」
他說:「許多父母會等到孩子十幾歲時才開始談論理財,其實他們本可以在孩子上幼稚園時就開始談論理財。」
有些父母覺得,反正自家孩子還小,以後慢慢來。
殊不知,3-12歲正是培養財商的關鍵期。
劍橋大學有項研究發現,孩子在3-4歲時,已經能理解金錢,7歲就形成了與未來財務行為相關的基本概念。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越早讓孩子明白錢是什麽,未來受益越大。
最近讀到出版人李鮃跟女兒的互動,特別觸動。
李鮃告訴女兒:
你讀大學時,就應該去賺錢。但是不要做用時間和體力賺錢的工作,而要研究怎樣做生意。
女兒聽話照做,大學還沒畢業,就已經做過好幾個創業計畫,一邊讀書一邊開了兩家寵物店,收入比大部份剛進大廠的人高。
在女兒做線下生意的過程中,李鮃還不忘提醒她,要認真研究線上的玩法。
很多時候,孩子長大能賺多少錢,看父母就知道。
正如自媒體作者曹將所寫: 「每個人都不只是他自己一個人,他的背後是整個家庭的支撐。」
有遠見的父母,會鼓勵孩子試錯,為孩子鋪路;
可有一些父母,只會拖孩子後腿,給孩子壓力。
作為普通父母,我們或許無法給孩子的一生護航,卻能幫他們樹立好的金錢觀,日後少走彎路。
十點讀書開視訊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訊裏學知識
歡迎 點贊關註
本期解讀: 李清照 【聲聲慢】
作者 | 林希言,公眾號:希言說成長
主播 | 賞新晴,視訊號:賞新晴讀書,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